春天到了,天气逐渐回暖,很多人此时有困倦和疲乏的感觉,俗话称“春困”。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中医师谢富明说,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生病,而是随着气温逐渐暖和,人体毛细血管和毛孔舒张,血液供应需求增加,大脑氧气供应相应减少,大脑缺氧而出现的适应性微调生理过程。懒洋洋、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表现,也就是人体随季节气候的变化的一种自然反应。
保护阳气 《黄帝内经》里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认为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人依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从冬至以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生长上升,人体亦然,到立春以后阳气逐渐增强、大地解冻、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故《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是主生的,要生长发育,靠得就是这个逐渐增强的阳气。《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阳气在人生中何其重要,比作天与日,贯穿始终,主宰命运,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中医治病、防病、养生的出发点和关键,都是以扶助、固护阳气为基础的,就像呵护刚出土的幼苗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才能使其健康成长。因此,固护好一身之阳气,可永葆生命活力。
谢富明介绍,春天伊始,天气逐渐变得暖和,尤其初春,雨水节前后冷暖交替,忽冷忽热,如果人体本身的阳气不足、阳气亢盛,或者本身气机有阻滞,那么阳气的上升不及、太过,或在上升的时候受阻滞,就会给人体带来伤害,使正常人体患病,使有病之体加重,所以春天最容易患流感、腮腺炎、面瘫、肺炎、眩晕等疾病,诱发心绞痛、脑血管病等疾病,加重慢性肝病和心脏病等疾病。因此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适当养生,有助于缓解春困现象,同时也可以预防疾病和防止疾病加重。
调整作息 清晨早起,穿一些宽松的衣服、放松身体、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做一些动作轻柔舒缓的体育活动项目,活动关节,舒展肢体可宣通郁滞、疏通气血,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同时根据天气冷暖勤加减衣物,避免受风着凉。21nx.com因为风为春季的主气,如太过或不及,即为风邪。初春寒邪未退完全,风寒之邪相合,容易损伤阳气,同时剧烈的运动不仅不能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反而因为阴液的丢失导致阳气的耗损。故《黄帝内经》说:“夜卧早起,广布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精神调节 轻松和愉悦的心态可使人精神振奋。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肝与春气相通,是因为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一派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人体之肝属木,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与人体的精神调节有密切关系,为“阴中之少阳”,故肝气与春气相通。《黄帝内经》说:“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因此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多方面都必须春气的升发和肝胆之气的畅达之性。
饮食调摄 中医认为,绿色、青色属肝属木,其性升发,顺应春气。春季饮食要清淡,多进食绿叶类的蔬菜,尤其菠菜、芹菜萝卜等,少食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脾胃受损,中焦气机失畅,影响肝胆之气的升发。姜、葱、蒜、韭菜等辛温之品适量食用,因为辛温之品有助于阳气的升发,但是不能升发太过。谢富明提醒,每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体质,阳气的盛衰,遵循、顺从自然规律,兼顾饮食、运动、心态、生活习惯、气候、环境等因素,坚持有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使五脏安康,五伦有序,自然会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史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