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迭,忙碌中又到了一年端午时节。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目前影响较大的为纪念屈原说。但考诸文献,端午节的起源在时间上远早于屈原;西汉《大戴礼记》传《夏小正》谓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闻一多《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图腾祭祀活动。有学者认为,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大多围绕卫生健身、驱毒辟邪,故端午节最早应该是我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笔者赞同此说。
禳毒辟邪可效法
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此外,又有五月五日“恶日”的传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尚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记载。当然,这些具有浓厚迷信色彩的东西应该摒弃。究其原因,大约因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仲夏,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所谓“五毒并出”,也是容易发生疫疠流行的季节。
亦因此,在门口悬挂艾草、菖蒲“禳毒辟邪”,成为端午节流传较广的民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和菖蒲都是常用中药,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避瘴戾之气,驱蚊蝇虫蚁,净化环境。我国古代先民较崇拜艾和菖蒲,《孟子·离娄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神农本草经》载菖蒲味辛温,“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古代文人甚至把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从唐宋开始,文人士大夫开始流行植菖,甚至有“无菖蒲不文人”的说法。
此外,古人尚有端午节系“五彩丝”习俗。《风俗通义》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后渐进演化成佩戴香囊。清人顾禄《清嘉录》载,端午“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中盛雄黄,谓之雄黄荷包……皆系襟带间以辟邪”。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大都住进单元楼,洒扫庭院已成奢望;偶有挂艾草、菖蒲之想法,然货肆亦多难觅,往往不能遂愿;目前一些中医医疗机构配置的端午“香囊”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部分香囊中都有艾绒或菖蒲,“不效艾符趋习俗”,但以香囊作艾蒲,或可补此遗憾。
另外,就笔者观察目前栽养菖蒲,又在文人雅士中流行,此物也是十分容易栽培的,家里不妨种上一两盆。古人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可资借鉴。
时岁更迭善天和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学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基于运气理论养生治未病,更符合“天人相应”规律。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气更立,各有所胜。”故而需“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做到“顺天时、善天和”。王冰《玄珠密语·序》说:“人能顺天之五行六气者,可尽天年一百二十岁矣”,“可以修养五内,资益群生”。宋代政府曾组织编制运气历,提前公布,根据运气理论以指导民众养生防病。
李隆基《端午》载:“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宋人陈岩肖《庚溪诗话》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之论。端午以后,长江流域逐渐进入梅雨季节,阴雨绵绵,湿气愈重,加之“三之气”三火叠加(主气、客气少阳相火,客运少徵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者,更应加强调摄,未雨绸缪。(陶国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