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视气,因为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百病生于气也”。所以养生以调气为先,调气为养生之要法。只有气机畅达,元气充沛才能使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明代张景岳曾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可见,气是生命的动力,元气-宗气-营卫之气,调节机能运行,控制平衡稳定,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防治疾病,保健养生[1]。人体疾病的发生,无外乎气的失调,或是气的功能减弱之气虚,或为气的运行失常的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故此,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运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因此,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故善养生者,必知养气[2]。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源于水谷,具有温煦润泽功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活动的场所,脏腑经络的一切活动,又无一不是气活动的体现,所以说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天地间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而衍生的,如果天地间没有这种正常的变化,人的生命就不会存在。人在胎儿时期,通过母体与天地之气发生微妙而又紧密的联系;出生之后,内外环境直接通应,此时生命的延续既要依赖于体内气的生成和运行的正常,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地之气对人体之气的冲和调整。正如明代陈继儒《养生肤语》所述:“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
在人体内部,也运行着具有无限活力的“气”,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构成人体之“气”所具有活力的表现。[4]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同时《道藏·洞真部》胎息经也提出:“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即气往。若欲长生,神气向往。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百病皆生于气
《黄帝内经》从外感邪气、情志过激、过劳所伤之“九气为病”,论述“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人体疾病的发生,多与气相关,如气的功能减弱之虚证,或为气运行失常的气机失调,这是疾病发生的机理之一。《素问·举痛论》中所提及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旨在说明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气的运动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也成为了历代医家治病的理论渊源。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曾提到:“谓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故而,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周流不息,内到脏腑,外达肢节,循环经络,气机失常,则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脏腑紊乱,百病丛生[5]。
现代生活中各种疾病十有八九都由气滞所致。因情感、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压力,导致人体内气机失常,身体将出现一系列不适,甚至危及身心健康。如当一个人愤怒时最初仅仅在脸上有所变化,或苍白,或赤红,或胸腹部有暂时性的胀满,此时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控制不了郁怒的情绪,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胸口堵闷,心慌,胃区饱胀,或感觉脊背板硬,头胀发木,视力模糊或大便失常,经期紊乱,甚至绝经,两腿沉乏无力等症状。同时,愤怒、暴喜、悲亢、惊乱、恐惧等负面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负面情感困扰会导致气机不畅,而引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情志不遂,气机失调对人体的影响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气为血之帅,且气能行血,故血病有时与气有着密切联系,如气滞会造成血瘀,相反血瘀又会加重气滞,病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加重。气滞血瘀就有可能使我们的血液代谢系统功能紊乱,如造成血液黏稠或血沉增快,严重者出现血压增高,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脑系统疾病。而如今很多疾病用了各种治疗方法而无法得到痊愈甚至是好转,原因在于任何一种疾病关键皆在解决气血循环的问题,只有气血冲和,病始乃愈。正如《素问·调经论》提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丹溪心法·六郁》也论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因升降出入“总不外乎一气”。所以病之发生,气血首当其冲,故“百病生于气也”[6]。现代医学各种高科技的治疗手段,很大程度上只是解决了疾病的症状,没有解决疾病的根本问题。全国名老中医颜乾麟教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上“化瘀必先调气”,重视调气的运用,且临床疗效颇佳[7]。而我们在防治疾病时,更应注重防患于未然,先调气养生。
调气为养生之要法
俗语有“生命在于运动”,说明生命是个动态实体,而气则是生命的动力,故很多养生之法多从调气入手,如各种气功心法等。离开调气之法的养生,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正因气是生命的动力,只有气机畅达,元气充沛才能使机体保持健康,并益寿延年。针对亚健康者,亦可通过调气或补气来治疗,使潜藏之疾消散于无形。正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论述:“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气在表,散而调也;邪气在里,行而调也;实邪壅滞,泻而调也;虚羸困惫,补而调也。由此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发之、达之、劫之……,正者正之、假者反之,必清必静,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
气机舒畅才是不老药。人生在世,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安分守己,清心寡欲,心平气和,不生闷气,不生怒气,均可延缓衰老。过度忧愁,情绪过激,疑心太重,妒忌成性,苛求于人,喜欢攀比,都不利于心理平衡而有害健康。正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不气歌”中说得好: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邻里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它去。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我若气死谁如意,惜气才是好主意。
养生调气之观举隅
最早倡导调气养生的管仲在《管子》一文中指出: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灵枢·天年》云:“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才长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皆是主张调摄真气以却病延年。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可见气与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医大师雷声远一生注重调气养生,他的益寿格言:适应时变,防御邪气;随从时节,因机充气;清心寡欲,安神养气;凡事容忍,不动肝气;调节饮食,健旺中气;劳动锻炼,灵活骨气;适情怡性,固全精气;吐故纳新,充盛元气[8]。
也曾闻听有位已步入期颐之年的老人认为:“长寿的秘诀最重要的是不要生气,俗话说,气一气,老一老,三国中的周瑜就是心胸狭窄被气死的。”人只要思想开朗,心胸豁达,周身气机畅达,气血冲和,便可祛病延年。故善养生的人必首重调气,气机调和则益寿延年。
综上所述,气机调畅为生命之常,气机失调为生命之变,调畅气机是为防病治病之关键。通过调气,最终达到“以平为期”之目的,方能防病保健。我们要想不生病,首先应调整好自己的七情六欲,因为情欲与气机息息相关。所谓知足者常乐,恬惔虚无等许多至理名言无不是在教诲我们如何修身养性,这正是为了气机调和,远离疾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