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医养生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中医养生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人才结构、就业结构、投入结构和动力结构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推动中医养生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要开设中医养生本科专业,夯实人才供给基础;推进就业渠道的优化配置,释放供给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完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岗位。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养生产业也随之兴起,并成为大众创业的朝阳型产业。在这个新兴产业中,中医药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才短缺等短板也日益突出,各种原因导致生产力水平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中医养生产业的良性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专业养生需求。
对此,笔者认为,在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医养生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四大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
中医养生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人才结构、就业结构、投入结构和动力结构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第一,人才结构问题。仅在几年前,提起中医养生产业,很多人还会联想到足疗店、美容馆和一些按摩店的身影。但是随着各大产业与中医的交融,中医养生产业已经覆盖到图书、网络游戏、动漫、新媒体、电视节目、旅游、文化、农业等各个领域。但是,与中医养生产业不断扩张相对应的是人才结构的短板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中医养生产业领域的人才来源主要由机构培训、自学自考和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为主。其中,前面两个占了绝大部分,甚至有很多连中医理论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半路出家”的人,经过商业化的包装也成了中医养生的“人才”,甚至成了“大师”。最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也是非常薄弱,有的老师甚至本身都不是中医出身,培训出来的中医养生人员的水平可想而知。
中医养生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中医养生产业市场的不健康发展,以至于医生们发现,延误病情的多了、没病折腾出病的多了、看“大师”不看病的多了。于是,中医养生产业红火背后的隐忧逐渐凸现出来,并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医养生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也变得刻不容缓。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老百姓对中医养生保健的热切需求与我国中医养生专业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的集中体现。
正规的中医养生人才是严重不足的。我国的城市、社区和街道数以万计,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需求空间巨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今后中医养生等“治未病”服务必将会顺应社会的需求而越来越多。所以,中医养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最直接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养生本科专业,直接培养和输出中医养生专业方面的科班人才。
第二,就业结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与近年来全民养生保健日益趋热不同,不少中医科班人才在选择从事中医养生工作的时候,其就业却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状。
热的一面是,养生保健类别的专业人才在职场上是受欢迎的,但是青睐他们的不是医院,也不是科研院所,更不是大专院校,而是看准了中医养生产业商机的商家们。他们借用一些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再掺杂一些国外流行的保健方法,来一个大杂烩,并加以高水准的包装,而商业效果也确实不错。于是,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了。
另一方面,由于与临床专业的医学生相比,养生保健类别专业的科班人才在进入医疗机构的选择面上相对弱一些。这类毕业生在针灸推拿方面,功底显然要弱于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康复治疗方面,相对于西医康复专业的毕业生更显弱势,就业机会也会更少。
值得肯定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已经涵盖各类医疗机构,并在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成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这就给中医养生保健类别的人才提供了非常对口的就业平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这类人才的就业结构,从整体上促进中医养生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投入结构问题。中医养生产业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中医养生产业偏多、资源配置不够优化等问题。一些中医养生产业看似高大上,实际上缺乏内涵,更多的是炒作概念,短期内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长远发展,更不利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性。为此,必须要加快科技体制、教育人才体制等改革,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更多地实现创新驱动。
第四,动力结构问题。中医养生产业的动力引擎主要还是来自于民间资本的注入,尤其是很多企业近年来纷纷转型投资中医养生产业,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动力结构过于单一。比如没有更多地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尤其是公立资本的投入比较少,如果过度依靠民营资本来带动中医养生产业的发展,会造成不均衡的发展隐患,也难以持续高效发展。
四个重点任务亟须关注
那么,如何推动中医养生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呢?笔者认为有四个重点任务。
第一,开设中医养生本科专业,夯实人才供给基础。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在7月1日实施的有利时机下,中医治未病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医养生学专业设立本科已水到渠成。据悉,已有中医药院校正在申报“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批准通过。有了中医养生专业“正规军”的加入,才会使乱象丛生的中医养生市场走向正规,也才能从根本上夯实中医养生人才的供给基础。
第二,推进就业渠道的优化配置,释放供给活力。中医药养生保健具有“简验效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但目前养生保健类专业人才的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养生保健需求。这将给中医药院校养生保健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空间,特别是从事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培训,参与新建立的疗养院、康复医院、治未病中心、体检中心、体育健身中心、养老机构等工作。这些都需要推进就业渠道的优化配置,释放供给活力,让这些专业人才找到职业归属感与事业认同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中医养生产业中来。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医养生产业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资驱动,但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很多靠炒作中医养生理念来包装中医养生产品的企业已经很难生存,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消费,靠砸广告、拉会员、送赠品等模式搞中医养生产业的企业已经步履维艰。即便是一些足疗、推拿按摩、经络养生等传统养生机构的发展也都遇到了瓶颈。所以,“十三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中医养生的内涵与品质,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开辟更多的供给空间。
第四,完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岗位。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第三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制造业部门就业承压,而服务业则可吸纳就业,因而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也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医养生产业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所以,完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有利于提供更多的中医养生产业的就业岗位,为人民创造更大的红利。(杨璞 顾一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