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养生理论溯源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3-13
“养生”一词,据查最早见诸《庄子》内篇。《吕氏春秋·节丧》也有明确记载:“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即护养、调养;生,即生命、生存。养生,当指有意识的身心护养活动。中医养生理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道、儒、释诸家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太极拳将中医养生原理融于实践,具有重要的养生保健价值。
  
一、太极拳养生理论溯源
 
“太极”其名,取诸《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阴阳所组成。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消长转化,不断运动。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玉廷以此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明代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结合《黄庭经》中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推陈出新,创造了太极拳。太极拳的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以各种圆弧动作组成,连绵不断,动静相随,变化无穷;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以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可见用太极哲理指导拳路,其拳路构成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也为太极,动静和谐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正是太极拳命名的含义所在。
 
 
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华养生的内容,太极拳“上虚下实”的练法中包含着步法的锻炼。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将步法形象地总结为“迈步如临渊”和“迈步如猫行”,认为太极拳运动“其根在脚”,与佛家、道家的养生格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摩得勒伽论》中说,“比丘径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低头”,“当正直行”;《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则说要“行作鹅王步”,要求像鹅踱步,脚不交叉,颈项昂起,目视前方。太极拳在其特殊的行步规律下,发展了养生理论并介入人们的生活,指导着人们的养生活动。
 
二、太极拳养生原理探索
 
 
太极拳是以中医阴阳、经络、五行、气血等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自成系统的训练原理和锻炼方法。
 
>>>1. 太极拳与阴阳之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太极拳有着以动静为机、阴阳为母的行拳规律。从拳势看,两手臂同时运转,分之为阴阳,合之为整体,如练手挥琵琶动作时,右手收回为“合”,肘以下向外为“开”,这是“合中有开”;右手再做半个圈向外为“开”,肘以下向内为“合”,这是“开中有合”。其正包含“阴中有阳,阳中存阴”之意,故有“拳起于易,现成于医”、“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命名也”。

>>>2. 太极拳与经络之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脏腑”, 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太极拳将经络学说应用于其拳理之中。如练太极拳时 , 需舌尖轻抵上颚 , 可交通督任二脉 , 还可刺激金津、玉液二穴 , 使其分泌足够的津液 , 以滋润口腔。头部姿势要求“虚领顶劲”, 百会穴轻轻上提且与会阴穴保持垂直 , 可使督任二脉之气相贯通。太极拳强调身型犹如一张弓 , 身弓以腰为弓把 , 始终以意贯注于命门穴。大椎穴与长强穴为弓梢 , 上下对称。这些例证足以证实经络学说在太极拳拳理中的重要性。

>>>3. 太极拳与五行之道
 
太极拳十三势中的八法掤、捋、挤、按、采、列、肘、靠与五行是相对应的,如:掤—五行属水对应肾经;捋—五行属火对应心经;挤—五行属木对应肝经;按—五行属金对应肺经;采—五行属金对应大肠经;列—五行属土对应脾经;肘—五行属土对应胃经;靠—五行属木对应胆经。太极拳上肢动作通过两臂和两腕的旋转、缠绕、折叠,可对上肢的三阴、三阳经有一定的刺激,对强心益肺有良好的作用。而下肢动作通过腿的旋拧、绷、勾则可对脾经、胃经和肾经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4. 太极拳与气血之论
从养生学而言,“气”为生命之本源,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太极拳技法要求头似顶悬、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内外兼练。久而久之,打通任脉、督脉、带脉,由此而使气血畅通无阻,令血液粘滞性降低,避免出现气滞、瘀血现象。另有文献报道指出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有效调节血压。
 
由此看来,根据中医阴阳、经络、五行和气血学说,并结合导引吐纳养生术发展起来的太极拳运动,能充分体现中医养生文化的要义。通过长年系统的习练,可使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之间协调平和,使体内精足、气畅、神旺,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太极拳养生保健作用
 
►►►1. 太极拳可以调节情志
 
中医学认为情志不仅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还与人的健康相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了“静以养神”的重要性。太极拳运动作为一种解压方式,主张静心用意,讲求清净无为,摒弃急功近利等种种杂念。所谓“意到身随”的习练要求,通过意念引导阻断不良情绪对气血的干扰,起到身心愉悦、气定神闲的作用。长期练习,可以改变暴躁、焦虑、抑郁的性格,使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2. 太极拳可以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学推崇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共养。太极拳的形神兼修、动静结合,主要表现为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其在外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使练习者全身放松,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其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以意导气,以气导动,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毫无杂念,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事实上,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动作,都是在意养生旨趣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总之,意念不止,动作不息,体现了太极拳内外合一、形神兼修的特点。
 
►►►3. 太极拳可以调节呼吸
 
太极拳运动对呼吸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首先,太极拳的腹式呼吸,可使呼吸变得深、长、匀、细。吸气时小腹微收,将气流压向各脏腑,使之摩擦内脏,流散郁气。呼气时小腹微微凸起,这样内脏与胸腔膈膜的按摩,也有利于锻炼五脏六腑。其次,太极拳还讲究拳式呼吸,把呼吸与动作结合起来,节节贯穿于运动当中。凡以出为主导的动作均以呼气为主,凡以收为主导的动作均以吸气为主。长期坚持习练,可以减慢呼吸频率,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强肺脏的通气与换气功能。
 
 
►►►4. 太极拳可以延年益寿
 
太极拳运动绵绵不断,动中求静,外示安逸,内益鼓盈,动静结合,运动适度,不用强拙之力,无伤大劳,对机体各器官形成良性刺激。常练太极拳,旋膀转腕,撑裆开胯,伸筋拔骨,缠绕折叠,不仅增强了肌肉骨骼的柔韧性,而且内劲、内气的运用使内脏的弹性增强,从而延缓了机体的衰老。太极拳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发生、发展,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标。本文从传统养生文化的视角,对太极拳养生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太极拳法寓意深遂,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