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4-20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包括养神与养形两个方面。

养神
“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
 
养形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
 
辨年龄施养是当今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针对人体生命过程中少儿、青少年、中年、老年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的养生保健活动。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强调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修身养性之法。《礼记·内则》云: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指出针对老年人的特定养生方法。《黄帝内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养生认识更加深入,为后世养生理论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1
《黄帝内经》对于人体不同年龄段的认识
《素问·上古天真论》不仅说明不同性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差别,而且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说明人体从母体出生后逐渐由弱小到强壮,由强壮再到逐渐衰老的过程,齿发、颜面、筋骨肌肉、生殖机能是各阶段的主要变化,而导致这一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肾气充盛与否。《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说明从少儿至青少年,人体脏腑功能逐渐强盛,经络畅通,气血日渐充盛,身体强健,故好走、好趋、好步; 在到达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老年衰老时期,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从肝脏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功能减低,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则走向生命终点,阐明人体之气血盛衰、五脏功能之强弱关系着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从人体阴阳变化的角度解释人体的衰老,指出中年以后可能出现的病症。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生理、病理变化涉及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改变及肾气的盛衰,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人体不同阶段生、长、壮、老、已之机理,为后世针对人体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养提供了依据。
2
《黄帝内经》针对不同年龄段之养生法则
 
1)顺应自然,整体协调
《素问·保命全形论》《灵枢·五癃津液别》《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岁露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多次指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均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变化体现在一年之四季更替、一月之朔望盈亏、一日之昼夜昏晨中。《灵枢·本神》曰: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告诫我们要在顺应自然变化的情况下进行人体的精神情志、生活起居调节。
 
2)调补脏腑,分段施养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与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脏腑功能的强弱、相互配合及肾气的充盛程度是人体生、长、壮、老、已不同阶段变化的关键,因此,在养生中必须重视调补脏腑。对于生、长、壮、老、已不同阶段,依据《灵枢·天年》的记载:
 
三十岁之前人体之脏腑机能处于由弱到强盛的上升时期,要以“养”为主,通过饮食调摄、形体锻炼强健形体,促进脏腑功能强盛,防止外邪侵袭,预防各种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不利因素;
 
三十、四十岁青壮年时期,脏腑功能日渐强盛,肾气充足,是人体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最佳状态,更多以“防”为主,如劳倦、起居、房事、饮食等方面,防止各种因素对于人体脏腑精气的过度耗损;
 
 到了“年四十而阴气半”,“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人体逐步由盛壮走向衰退,脏腑精气日渐亏虚、功能低下,要以“补”为主,注重药食调补作用,补益脏腑精气,延缓衰老,故《灵枢·天年》云:“五脏坚固,血脉和调,……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3)形神共养,动静结合
形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离,人正是形与神的统一体。《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各种养生方法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保形全神,强调形神共养在养生防病当中的重要性。《素问·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燥则消亡”,认为精神躁动是导致人形体之精气耗损的原因,主张形宜动而神宜静,在形神共养的过程中,要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合一,使人体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尽其天年。
 
针对养形,《灵枢·天年》中阐述了人体在不同阶段“好步”“好趋” “好走” “好坐”的生命活动特点,如在青少年时期可顺应“步” “趋” “走”多动的特点进行形体保养,到中年以后由于人体脏腑、气血功能逐步衰减,应适当运动,避免太过剧烈活动,耗竭激发人体气血。
 
对于养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既要重视情志之调畅,又要重视心理欲望的调节。如针对少儿应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在发育过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 少年处于心理敏感的特殊时期,应多交流与沟通,加强疏导,陶冶性情,保持情绪稳定和心境愉悦; 中老年时期更加注重心理欲望的调节,避免各种因素引起的“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衰”。
 
综上所述,养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身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黄帝内经》在对于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施养的思想,提出了一些养生原则,是后世中医养生学按年龄施养的雏形,值得我们多学习、思考。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