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怒”你知道多少?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
这是岳飞《满江红》一词中,对怒的形象描写。
怒是动物和人类情绪的一种类型。它是怎样发生的?有哪些表现?与人类健康又有什么关系呢?
1
怒从何来?
愤怒究竟是脑子哪些部分管的呢?
科学工作者在动物和人身上,进行了情绪的中枢定位的研究(包括愤怒在脑中的定位研究)。通过纵切法,一部分一部分地切除丘脑,结果把情绪定位在下丘脑。下丘脑组织的切除或保留,哪怕只相差几个立方毫米,对动物的情绪影响差别很大。凡是做过这种手术的动物,或者情绪呆板,或者露爪、怒叫、扩瞳、竖毛,还伴随着一些内脏反应。但是,这些只是发怒情绪的外部表现,所以把这种反应叫“假怒”。
后来发现,下丘脑中有一个部位叫“腹内侧核”,这里的组织损伤,动物将变得愤怒而凶猛。
有人认为,有一个包括腹内侧核的纤维系统,可能对情绪起抑制作用,因为单独破坏这些神经核,动物的愤怒与凶猛就会以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有人通过刺激动物脑的“杏仁”部位,即产生愤怒行为,一旦切除杏仁核及其上面的皮层,猫与猴就变得很温驯。
有趣的是,由于切除“杏仁”而显得安静的动物,可以因为下丘脑“腹内侧核”的损伤而变得凶猛易怒。相反,由于“中隔”损伤而成为凶猛的大鼠,可以因为“杏仁”的切除而变得安静。看来,产生愤怒情绪的机制是复杂的。
2
怒相种种
情绪是进化的产物,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详细地记录人类和动物的各种表情。在动物园里,我们可以看到,雄狒狒愤怒时,常常露出牙齿,翘直地抬高尾巴,有时把首先碰到的物件握在手里,或者抛向空中,以示愤舒,甚至向激怒它的对象投掷。
发怒而拍桌子的人,也许还不知道他在重复“祖先”的动作。狒狒表示愤怒的一种方式就是用一只手敲击地面,酷似人类发脾气时的“拍桌子”。狒狒发怒时,眉毛迅速而不断地上下移动,这可能是脑部因愤怒而急需血氧供应的缘故。
恒河猕猴大怒发作时,满脸通红,身后红色的部分变得更红了;山魈愤怒时,裸露皮肤的鲜艳部分也变得更为鲜明。人类在适度愤怒时,脸色显得红润; 极度愤怒时,脸色发白或发青,甚至始终是苍白或铁青。
人发怒时,“怒目圆睁”,眼球从眼窝里向外突出,这是头部过度充血的结果。愤怒时人的呼吸加速,鼻翼提升,嘴唇紧闭。闭嘴通常是下决心的表情。然而,愤怒时的闭嘴却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意义,它或许是为进一步的暴怒作准备。
“气得发抖”是发怒时常见的。人在愤怒时,通常是握紧拳头,因为“怒”是“斗”的“序幕”。当然不是每怒必斗,多半的情况是:理智战胜感情,愤怒得到平息。
猿发怒时,有的露牙,有的撅起双唇。幼猩猩和黑猩猩,发怒或愠怒时突出双唇。妈妈们会注意到,小孩发怒时,通常表现或是呲牙咧嘴、准备咬人,或是努嘴赌气。有人将婴儿和小黑猩猩同时抚育,进行比较,发现黑猩猩的暴怒表现比小孩更为强烈。
3
怒之过
对人来说,愤怒一般都能唤起交感神经的兴奋和肾上腺髓质的分泌。但具体表现却因人而异。不少人愤怒时,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心脏冠状动脉紧缩,甚至出现致命的冠状动脉闭塞。并出现血糖上涨,血液浓缩,血凝加快,肌肉紧张胃和消化道收缩或痉挛,感到剧烈的腹痛。有些人愤怒时血压下降,心率变慢,眩晕甚至丧失意识等。
古人早就注意到怒会引起人的机体功能混乱。
《淮南子》记载:“大怒破阴”;怒使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清凉书》说:“大怒伤目,令人目暗;多怒百脉不定,鬓发惟焦”,发怒易引起眼病,常常恼怒的人会过早地衰老。长寿者可不是那种动不动就暴跳如雷的人。
“怒伤肝”是大家所熟知的。有些高血压病人常因小事而大发脾气,这是一种病态情绪的反映。中医古典名著《内经》多处论述怒的情绪及其影响,并且提到因发怒而产生一些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如“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等。
人们遇到恼怒的事,常常说:“真是气得血都吐得出来”,事实正是这样,《三国演义》里“三气周瑜”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描写合情合理,令人信服。电影《红楼梦》(越剧)里有句唱词“一身病骨已难支,满腔愤怨非药治”,说明病与怒的关系。
的确,许多病的治愈或恶化与情绪的好坏有关。有些癌症病人的病情急剧恶化,是受情绪的很大影响。
有过这样的事例:有一位诗人外出体验生活,回单位后因车旅费报销发生困难,一气之下,当晚就去世了。有位工人患高血压,进行气功锻炼和药物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有一天夫妻吵了一架,当夜就去世了。还有一位职员,本来有冠心病,一次与邻居发生争吵而气恼,结果当天就去世了。
类似事例并非巧合,它多少说明,怒是某些疾病发生或者恶化的一种情绪诱因。因此,随时提醒自己少发怒,以避免慢性疾病的突然恶化。
4
激怒治病
激怒可以治病,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吕氏春秋》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齐王生病,派人去宋国请医生文挚。文挚看了齐王的病,对太子说:“病可以治好,不过大王的病治好后一定要杀我。”太子问:“为什么?”文挚回答说:“不使大王发怒,病不能治好。使大王发怒,文挚必死。”太子拜了拜文挚,恳切地请求说:“如果把父王的病治好了,我与母亲一定以死来保护你,请先生不要顾虑文挚说:“好,我愿意冒死的危险来为大王治病。”他与太子三次约好而不去。齐王已经生气了。文挚一到,不脱鞋就上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他的病,齐王非常气恼不回答。文挚更用言辞狠狠激怒齐王。齐王气得怒斥文挚,并霍地站了起来,他的病就这样好了。过后,齐王大怒,要油烹文挚。太子与王后千方百计为文挚辩护,仍然无效。最后,文挚活生生地被油烹了。
《吕氏春秋》
这则故事除了说明医生文挚的勇敢以及赞颂他为医学而献身的精神以外,还提到了古代医生曾经用激怒这种心理手段为病人治病的史实。类似记载医书上不乏其例。
由于主管情绪的下丘脑和边缘叶当中,存在着广泛的调节对立情绪的区域和机能,因此,中医认为“悲胜怒”“怒胜思”等是不无道理的了。
金代名医张子和,曾经设法使病人发怒而治愈他因为长久的思虑而引起的失眠。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还提到,用引得病人大笑,设法使病人心里快活等方法,使得病人怒情减退,饮食增加。
《儒门事亲》
5
劝君息怒
发怒伤身,但有意压抑一种强烈情绪的暴发,对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有察不发,“怒不敢言”可能导致中医所谓的“气瘀”和“血瘀”。这里包括因为怒的情绪引起的“气”的受阻或紊乱以及血的停滞。因此,对情绪的态度应该是陶冶性情,养成良好的情绪习惯。
在养生学中,提倡清心寡欲,其中就包括了情绪稳定的内容。对于易怒的人应做到放而不纵,收而不死。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情绪刺激。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避免时,就让它发出来,而同时应该意识到它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主观上加以适当控制,这可能是对怒的情绪理想的修养了。
现已了解,人的情绪有28天的月周期,这期间愉快合群和易怒消极的情绪交替出现。留心体验自己情绪变化的周期规律,也是预防医学的内容之一。
——摘自《杏林漫步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