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自然界和我们人体,最主要的生理特点是阳气虚少,那么我们养生的主旨就要“养藏”,即顺应这一季节的特点,保养、储存、甚至补充人体珍贵的阳气,这也是“秋冬养阴”的含义。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和饮食
宜食温热、黑色食物,增苦减咸
《内经》亦有“用寒远寒,食亦同法”的理论,即在饮食上,冬季要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多吃温热性的食品,补益人体虚弱的阳气,因此,在冬季最好多食用辛温之品,如羊肉、牛肉、驴、鲜鱼等肉类,葱、姜、花椒、茴香、大枣等调料,以及萝卜、韭菜、桂圆、苹果等蔬菜水果等。
但同时,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人的肌肤汗孔皆处于闭合的状态,补益阳气过盛,则容易导致阳郁于内,而出现火热内生的病症,因此,在饮食上,注意补阳与滋阴、顺气结合,是最合宜的饮食,故民间又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的谚语,故冬季在食用补阳之品的同时,应多食用一些萝卜类通气的食品,并宜配食鳖、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味。
由于肾在五行属水,其色为黑,属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入肾,有益肾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应该养肾。因此,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品。
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减却苦,秋月辛省便加酸,冬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各平安”的养生要诀,格外强调冬季少食咸味,宜食苦味。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咸味是入肾的,但冬天饮食咸味太过反易于伤肾,因咸味食品多为寒性,最易伤阳,而人体阳气之根在肾,肾阳被伤,则人体各个系统都会出现疾病。
在《内经》就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的提示,认为过食咸味,会引起肾气、脾气与心气的受伤,这种损伤是多系统的,比其他五味中的任何一味太过来的损伤都大。少食咸味,首要的是要食盐减少摄入,饭菜以清淡为上,其次也要少吃或不吃海鲜类食品,因海味食物虽然鲜美,却多为咸寒之性,最易伤阳,毁人根本。而苦味是入心的,多为温性食品,可以养心阳、肾阳,故冬季无妨多食用一些苦味食物。
话说羊肉
牛、羊、豕(音shi,猪)是古代三牲,为人们饮食所需肉类食品的主要来源,由于牛的养殖成本大,周期长,且有重要的农耕作用,比较贵重,故一般百姓极少食用,仅限于贵族阶层,或在隆重的祭祀活动使用,故一般而言,小的祭祀活动中,仅使用羊和猪,而在比较隆重的祭祀活动中,会牛、羊、豕皆备。百姓经常食用的肉类多为羊肉和猪肉。
虽然在距今8000多年前,已经有了在家中圈养猪的记载,如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的“家”字,就以上为房,下为“猪”形构成,代表古人把猪养在下层,人住在上层的房屋结构。“溷”(音hun ) 字为猪圈之意,在春秋时期的书籍中已经出现,表明人类养猪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
而在羊与豕中,古人似乎更偏爱羊肉,这体现在大部分表达食物美味的字多由“羊”的偏旁组成,如“鲜美”二字,说明古人以鱼以羊为“鲜”,以羊为“甘美”;“珍馐”的馐字,“膳”、“羹”等,亦由羊字构成。除此之外,表达补养、哺养的“养”字,同样也是由“羊”字组成,说明古人实际上是认为,羊肉的补益之性、长养之性均是很大的,至少要大于猪肉。
其实,但从二者的生活习性也可以看出二者营养价值的不同,羊是食草动物,食物品种纯净专一,且以牧养为主,羊在养殖过程中活动较多;而猪是杂食动物,圈养为主,几乎没有任何活动。故二者的肉质有较大质量的差异。羊肉肉质细腻鲜嫩,温养性强,《黄帝内经》认为羊肉入养于“心”,心在五行属火,故羊肉具有补益心气、心阳的作用。
后世研究进一步认为羊肉温养气血,补益阳气。故以羊肉组成方药为多见,如著名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有妇女产后气血虚弱,阳虚失温所致的腹痛,同时,此汤还可以治疗血虚乳少,恶露不止等症状。因此,体质虚弱的患者,尽可能多食用羊肉,对体质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