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与中医药密切相连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1-31
•《维摩诘经》是一部有很大影响力的佛学经典,其中“心净则佛土净”“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与中医的“恬淡虚无”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易筋经》据传是少林达摩所传,记载有很多按跷方法。按跷是中医六大医术(砭、针、灸、药、按跷、导引)之一。《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断食是古代印度医生重视的一种疗法,唐代名医孙思邈页主张饥饱要适度,《千金要方》中对这一观点有详细论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也。”
 
•中医学有“五音五行”的说法,主张用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疗法。《黄帝内经》载“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羽为水音通于肾。”佛学里面梵呗唱诵很多,可以调心、调和性情,使人身心舒畅。
 
佛学与中医学理论的交融,其来有渐,其源久远。早在隋唐,佛学中的“四大”:地、火、水、风就与中医五行木、火、土、金、水有理论上的交融。隋代传入的《维摩诘经》,是一部有很大影响的佛学经典,其中“心净则佛土净”“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与中医的“恬淡虚无”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佛经重要著作《五王经》说:“人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脾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诸病源候论·恶风候》《备急千金要方》都谈到“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外台秘要》王焘说: “身者,四大所成也。”在病因、病理学说方面,“四大说”对中医五行学说的补充十分明显。浩瀚的佛教经典与中医药密切相连,尤其在治疗学上,二者互通处亦多。
 
按跷导引
 
《易筋经》据传是少林达摩所传,是后魏李明帝太和年间(公元477—500),印度达摩来华传教,于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后来少林寺僧人在修缮达摩大师面壁处时,偶得一铁盒,盒中藏有《洗髓》《易筋》两本经帖,经文多是导引、按跷、吐纳等功夫。
 
《易筋经》指出:“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这里的“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都是按跷之法。
 
按跷是中医六大医术(砭、针、灸、药、按跷、导引)之一。《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谓:“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从导引和按跷的特点看,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导引重在“摇肢体,动肢节”,按跷则是推拿的古称。《类经·论治类》说:“按,捏按也;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按跷则是推拿的古称。导引与针刺的原则一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夫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是针刺的纲领,也是中医导引的纲领。
 
药石除病
 
佛学里的《四分律》有“统摄二十犍度”说。其中“药犍度”为二十犍度之第七。药犍度就是医药法,其中提到了药石及所治诸病。原始经文语言比较复杂,早期经文是巴利语和梵语。释迦牟尼佛传教大约是在公元前六世纪,那个时候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梵文就是当时婆罗门教使用的雅言,构造繁复。圣主阿育王派了弘法工作组奔赴各地弘扬佛法,各地方言使佛经布法带来更多不同的语意。尤其是锡兰人开始启用本国文字僧伽罗语注音的巴利语来大量记录佛典,造成了许多经文中药名的岐义。但是,经文里说的耆罗阇那耆是赤石;眼药是陀婆阇陀婆;阇那是陆地生;耆罗阇那是水中生;失守摩罗指的是鳄鱼;乌婆陀颇尼是甘蔗糖等等还是确切的。而中医学以药治病,是中医治疗疾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修忏慢引
 
佛教拜忏的意思就是忏悔,忏就是忏除人们过去所有的业障,悔就是悔改,未来更不再造诸多的业障。忏悔其实是人们至诚恳切地礼佛、念佛、称念佛的名号,由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发露自己过现的罪业,誓愿未来永不重做如此恶业,并在忏悔后复不再造。忏法,是指依诸经咒之说而忏悔罪过之仪则,故又名忏仪。
 
中医有情志相胜治病法,金代名医张从正依据五行相胜之理,提出治疗情志病的情志相胜治疗五法,他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之。”并在使用上强调出奇制胜,能动人耳目,易人情志,方可取效,“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结合现代科学研究,人的情绪有维度、两极性的分别。情绪的维度就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等。现代调整情绪和中医七情治病,与佛学修忏慢引相似之处很多。
 
断食疗疾
 
有故事说,佛祖释迦牟尼曾经于尼连河边,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后来释迦牟尼认为“苦行非道”,而重新恢复正常饮食。但断食用于治病,释尊并不反对。断食是古代印度医生重视的一种疗法,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记载:“凡遭疾病,绝粒七日,期限之中,多有痊愈。必未瘳差(愈),方乃饵药。”
 
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也。” 从孙思邈留给后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位百岁寿星的长寿秘诀:“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除了主张饥饱要适度外,孙思邈还认为吃饭定时定量、饥饱不可即睡、不能暴饮暴食、不可勉强进食、三餐饮食宜温等,都是有益身心之举。孙思邈还非常重视食疗在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毕当漱口数过”“饥忌浴”与重视“饮食禁忌”等主张,至今仍可借鉴。
 
禅定治心
 
佛学中将禅定用“心一境性”来形容把心约束在一处一境。一般人做事心猿意马,心力分散,因此把无穷大的潜力埋没掉了。禅定的功能,就是要把无穷大的潜力开发出来;开发潜力,则一定要先对治散乱心,不让它东攀西缘。禅定所治的心病第一是欲乐,其次是散乱,推而广之,可以分成五盖,就是欲贪、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另外,佛学里面梵呗唱诵很多,可以调心、调和性情,使人身心舒畅。孔子教学用礼乐做为教学的手段,如果失掉礼乐,教育的功效就达不到。佛学对礼乐也非常重视。中国古时候的六经,其中文章全是乐章,都可以谱上乐谱来演奏、演唱,佛经亦如是,人心里的烦恼、忧郁都可以用音乐来调治。
 
中医学有“五音五行”的说法。《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载“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羽为水音通于肾。”中国古老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相生又相克称“五行”,而宫、商、角、徵、羽则组成了“五音”。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用中医理论清楚地阐明了五音、五脏和气的五种运动方式的内在联系,按这一理论五音可对相应的五脏起作用,如角音属木,疏肝,可制怒,即疏肝解怒;徵音属火,通心,运用徵音可养阴助心。元代名医朱震亨则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主张用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疗法。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治疗师通过运用各种音乐体验及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作为动态的变化力量发展起来的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音乐可以治病。这种疗法曾在欧洲一度风行,但大规模应用音乐疗法则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用于治疗伤病员中的精神疾病。由于有一定成效,被迅速推广。1950年,美国成立了音乐治疗学的国家协会,专事探讨、推广音乐疗法,以后西方各国也纷纷出现这类组织,目前有不少音乐院校与医学界合作,设立了音乐治疗专业。音乐治疗用轻快活泼的音乐鼓舞振奋精神力量,可治疗精神呆滞症、老年性退化麻痹症、消极自我封闭症等。用柔和、优美的音乐,安抚烦躁不安或受压抑的精神现象,可用以治疗失眠症、抑郁症、挫折感等。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不仅涉及了心理学、医学、音乐学,而且涉及了精神病学、教育学甚至许多未知的科学领域。而佛学里的梵呗唱诵,也有这方面的功能。
 
沐浴熏卧
 
沐浴就要熏香。佛学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香与佛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香能祛除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作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除了被用来作为殊胜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远闻,佛学经典中也常以其来比喻修行者的持戒之德。
 
中医古代就多用熏香。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7年)我国已开始生产炷香。唐朝“开元盛世”,长安成了世界科技中心,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衣、食、住、行都讲究享受,琴、棋、书、画成为时尚,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熏香也成了艺术。当时公认 “极品”香为伽楠;次为沉香,沉香又分为四等,即沉水香、栈香、黄熟香、马蹄香;再次为檀香等,可见当时评香水平之高超。
 
鉴真东渡,佛教传于日本时也传入了熏香,寺院日日香烟弥漫,朝廷举行典礼时也要焚香。平安时代以后,香料开始脱离宗教用于“美”的目的。贵族们学起“唐人”的样子,经常举行“香会”或称之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这也是鉴真和尚带入日本又经“和风”熏陶而形成的一种风习。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闻香”风俗,逐渐形成日本的“香道”。
 
佛学经典中说,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卧式睡眠,身体各部分都会很放松,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狮子吉祥卧卧势即世尊涅槃时的姿势: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左腿压右腿,右手曲枕头下,左手舒伸放在身体左侧,采取这种姿势睡觉,有一定的道理。
 
中医学认为,正常的睡眠,依赖于人体的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安定,阴血得静,卫阳可入于阴,方可睡眠。如果思虑或劳倦过度,可造成心脾两虚,生化之源不足。失眠的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同时佐以安神之品。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至清代《辨证录》等多种方书均记录了治疗失眠的有效方剂,一直沿用至今。
 
中药熏蒸治疗法又叫蒸汽治疗法、汽浴治疗法、中药雾化透皮治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咒禁祝由
 
“咒”在汉文也叫“祝由”。释迦牟尼佛成佛初始是不做佛咒的,因为佛陀反对用神通来开释。后来婆罗门教自印度流行,吸引了许多来学佛的人。婆罗门教就主张用咒修行和行教义。佛陀为了方便传法,就把这个外道神通作为方便法来开释一部分缘分。在以后的佛法里经常出现佛用咒语转法轮的佛经。
 
《说文》说:“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玉篇》说:“祝,祭词也。”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祝。”《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巫,《说文·巫部》谓:“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乃与巫同类职业者,故《易》曰“为巫”,而有巫祝之称。巫祝者,皆乃上古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有“神职官员”之称。巫祝有知医者,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可愈疾活人。
 
《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灵枢·贼风》:“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矣。”及《灵枢·官能》:“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 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然而,黄帝曰:“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七情、六淫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致病因素。古人云:“吾心无鬼,鬼何以侵之,吾心无邪,邪何以扰之,吾心无魔,魔何以袭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祝由宜之。
 
理筋正骨
 
中国佛门的医宗是少林禅医。少林医药基于佛学中“医方明”的理念与智慧,运用佛学中的医学治疗知识,再加上嵩山特有的药材资源,吸收传承中医药治疗方法,不断积累用药经验,逐渐形成了许多秘方。少林推拿正骨禅功的作用,主要是调理阴阳。根据证候恢复的属性调节阴阳,使机体“阴平阳秘”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其次是补虚泻实。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某一部位,使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起到相应的变化,补虚泻实。第三是活血化瘀。第四是舒筋通络。
 
中医推拿讲究治本。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本,病变部位和症状表现部位中病变部位是本。如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部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则是本,治本就要首先解除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不解除受压,只在下肢使用手法,舍本求末,徒劳无效。
 
中医早在周代就有了专治骨折的医生,《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晋代《肘后备急方》中首次介绍了用牵引等手法正复关节脱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下颌复位手法至今还用于临床;《理伤续断方》中记载的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和肩、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手法的经验,概括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种手法,影响深远。(卢祥之)

来源: 中国中医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