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艾之道有讲究 艾灸之功重温阳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3-26
在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中,享有“刀工王”美誉的朱杰回乡之后潜心研究起了家乡土菜中那些隐藏在大自然中的中医养生奥秘。其中,貌不惊人的艾叶豆腐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养生知识,可谓是一道简约而味美的食养良方。
 
艾与国人之缘
 
艾,古时人们又叫冰台、艾蒿、医草、灸草等,现代研究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及近邻科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让人倍感亲切的是,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之一,《诗经·王风·采葛》曾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屈原撰写的《离骚》中也提到“户服艾以盈要会,谓幽兰其不可佩。”艾在我国古代以医药用途为主,如《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关于“艾”名的来历,《本草纲目》中这样解释:此草可义疾,久而弥善,故字仍义,而名“艾”。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讲述的艾叶豆腐,其中艾叶苦温除湿,配伍上乳白色的豆腐甘寒能清热。在湿热的季节,食用艾叶豆腐可扶阳利湿、解热祛暑,此乃药食同源及食养的具体体现。艾叶豆腐这道平凡无奇的土菜被流传至今显然不仅是因为好吃或是制作简单,而是其渗透着适应自然、因时之序、未病先防的中医养生之道。
 
食艾之道有讲究
 
入春后,万物复苏,艾叶飘香,此时艾叶鲜嫩且壮实,是食“艾”的最佳时机。民间用艾叶与不同食材制作成药膳食用,如艾叶饺子,将新鲜艾叶同其他食材剁碎加入调料后做成馅料,以白面皮包成饺子食用,可散寒止痛、健脾益气,适用于虚寒体质及脾胃虚寒、慢性腹泻、慢性咳喘等人群食用。又如艾叶母鸡汤,可缓解经期体虚、小腹冷痛、痛经、月经过多、失眠多梦等症。再如艾叶红枣煮蛋,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养血、安胎养神的功效,适宜于妇女痛经、月经不调、崩漏或体质虚寒的人群食用。尽管艾叶好处多多,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食用的,因艾叶性温,属于湿热体质、实热或阴虚火旺的人则应禁用或慎用。
 
艾灸之功重温阳
 
艾叶不仅在疾病治疗中,也在养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俗话说“家有艾火不求医”。艾灸通过艾绒熏灼体表穴位,以达到固护阳气、调节气血的作用。古书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能通过皮肤、经络的能量传递与渗透,可驱散寒气、温通经脉,使气血痹阻不通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不仅如此,艾灸善补阳气、补肾健脾、固本培元,尤其对于女性而言,艾草更是有着“女性保护草”的雅称。对体质偏寒的人来说,艾灸可除寒湿、预防感冒,起到增强体质的良效。艾灸同时也要注意饮食上的配合,切忌食用寒凉之物,应忌吃辛辣、腥臊等热性食物,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热邪。
 
用艾之法远且长
 
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艾草也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经史书籍中记载,端午节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的民间习俗。每逢端午节,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或是用艾草做成老虎的样子挂在门上,用以辟邪驱灾、祈求百福,用这种方法达到“辟邪”“禳毒气”的目的,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艾叶来预防各种传染病的体现。直到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除了艾灸,艾叶泡脚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热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驱走体内湿寒,加入艾草后能通十二经络,调理阴阳,长期坚持可去除脚气和脚癣。艾草可理气血、温经脉,用艾草泡脚或沐浴,有助于舒缓疼痛,温经暖宫。
 
艾草还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驱蚊、净化空气、芳香通窍。每天晚上将艾草或艾条点燃,散发出来的烟雾能迅速将蚊子熏跑;或是将艾草、菖蒲加水浸泡,用来拖地,也可将其煮成温水,涂抹到身上,类似于驱蚊水;在房间里挂上一根阴干的艾条,同样也能起到驱除蚊子、虫子之奇效。小小的艾草在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手中散发着巨大的药食功效,也让我们感恩大自然给人类的美好馈赠。(吴梦婷)

来源:中国中医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