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纲目》
【拼音名】 Gān Cǎo Tóu
【别名】 疙瘩草(《甘肃中药手册》)。
【来源】 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
【功能主治】 行瘀血,消肿毒。
①朱震亨:"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
②《纲目》:"主痈肿,宜入吐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附方】 治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世医得效方》)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纲目》。
【拼音名】 Gān Cǎo Tóu
【英文名】 knotty licorice rhizome
【别名】 疙瘩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2.Glycyrrhiza glabra L.3.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
【原形态】 1.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很及根茎粗壮,皮红棕色。茎直立,带木质,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奇数现状复叶长8-20cm;小叶7-17,卵形或宽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两面均被短毛和腺体;托叶阔披针形,被白色纤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花冠蓝紫色,长1.4-2.5cm,无毛,旗瓣大,卵圆形,有爪,龙骨瓣直,较翼辩短,均有长爪;雄蕊二体,(9+1)。荚果条形,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外面密被刺毛状腺作。种子4-8,肾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2.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1m左右。茎和枝均被鳞片状腺体和白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5-14(-20)cm;小叶9-17,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4,宽0.8-2cm,先端常微缺,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生鳞片状腺体;托叶披针形。花淡紫色,密生,排列成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萼钟状,有5个相等的披针形萼齿,萼齿内外均被白色腺毛;旗瓣长椭圆形,长约11mm,翼瓣长约9mm,爪不明显,龙骨瓣长约8mm。荚果扁,狭长卵形,稍弯曲,长20-30mm,宽4-7mm,无毛,有时具少许不明显的腺瘤。种子3-4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3.胀果甘草.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有时基部粗壮而为木质。茎直立,常局部被密集连接成片的淡黄褐色鳞片腺体,无腺毛而有疏柔毛,或几无毛。奇数羽状复叶长3-16cm;小叶3-7枚,卵形、狭长卵形、长圆形至椭圆形,长1.5-5cm,宽0.6-2.8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都圆形,边缘徽反卷,常显明为波卷状,上面暗绿色,具黄褐色腺点,下面亮绿色,具淡黄绿色腺点,幼时如涂胶状,有光泽,两面无毛或几无毛;小叶柄长1-4mm。总状花序;花小,紫红色,排列疏松。荚果长圆形,短小,长0.8-2cm,膨胀,无或略有凹窝,被微柔毛与少许不显明的腺瘤。种子小,1-7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沙质土等地。
2.本种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区域,北非、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亦有生长,我国新疆亦有分布,且可生于干旱的盐碱性荒地。
3.生于沙质。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2.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
【性味】 甘;微寒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解毒;缩尿止遗。主上部痈肿;小儿遗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各家论述】 1.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
2.纲目:主痈肿、宜入吐药。
【摘录】 《中华本草》
Copyright @ 2002-2010 濠电姷鏁搁崑鐐哄垂閸洖绠归柍鍝勬噹閸屻劑鏌ゅù瀣珒闁绘帒锕ら湁闁绘挸娴烽幗鐘绘煕閵堝棗绗氶柕鍥у瀵粙濡歌婵洭姊虹紒妯诲鞍闁荤啙鍛潟闁规崘顕х粈鍐煙缁嬪潡顎楁い蹇ユ嫹. piccc.com 闂傚倸鍊烽懗鍓佸垝椤栫偑鈧啴宕ㄧ€涙ê浜辨繝鐢靛Т閸婂绱撳鑸电厱妞ゆ劗濮撮崝姘辩磼閻橆喖鍔﹂柡灞界Х椤т線鏌涢幘璺烘瀻妞ゆ洩缍侀幃浠嬪川婵犲啯顏熼梻浣芥硶閸o箓骞忛敓锟� 婵犵數濮烽弫鍛婃叏椤撱垹纾婚柟鍓х節缁诲棝鏌曢崼婵囧闁搞倖妲堝┑鐘垫暩婵即宕规總鍓叉晩闁圭増婢樼粻顖炴煥閻曞倹瀚�12011913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敓鐘冲仭闂侇剙绉寸粻顖炴煥閻曞倹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