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大黄12克 牡丹3克 桃仁9克。瓜子12克 芒消9克
【功能主治】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用量】 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备注】 本方治症属于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消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为佐,冬瓜仁排脓散结为使。五味合用,共奏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 大黄4两,牡丹1两,桃仁50个,瓜子半升,芒消3合。
【功能主治】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排血利尿。攻下荡热消痈,清肠消炎。抗菌消炎,增进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肠内积物。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少腹肿痞,疼痛拒按,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现用于湿热瘀滞的急性阑尾炎、妇女急性盆腔炎、附件炎、痔漏。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脓未成。产后恶露不下,小便不利,血水壅遏,少腹满痛,通身浮肿,大便难者;经水不调,赤白带下,赤白痢疾,小腹凝结,小便赤涩,或有水气者。瘀血冲逆;桃核承气汤证而小便不利;内痔、毒淋、便毒。
【用法用量】 瓜子汤(《千金》卷二十三(注文)引《肘后方》)、大黄汤(《外科集腋》卷四)、大黄牡丹皮汤(《杂病证治新义》)。《金匮要略今释》:盲肠阑尾之炎,当其发炎而脓未成之际,服本方则炎性渗出物随下,其状亦似脓。方后所云:有脓当下者,盖指此。非谓脓成之证亦可用本方也。脓成与否,为本方与薏苡附子败酱散之界画,不容假借。其证候,在肿痛处之痞硬与濡软,在寒热与无热,在脉之迟紧与数,学者详焉。
【注意】 凡重型急性化脓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并发腹膜炎(或有中毒性休克,或腹腔脓液多者),婴儿急性阑尾炎,妊娠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寄生虫病等,均不宜用本方。
【各家论述】 1.《千金方衍义》:大黄下瘀血血闭;牡丹治瘀血留舍;芒消治五脏积热,涤去蓄结,推成致新之功,较大黄尤锐;桃仁治疝瘕邪气,下瘀血血闭之功,亦与大黄不异;甜瓜瓣,《别录》治腹内结聚,戒溃脓血,专于开痰利气,为内痈脉迟紧未成脓之专药。
2.《金鉴》引李彣:大黄,芒消泄热,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溃脓血。
3.《成方便读》: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故用大黄之苦寒行血,芒消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气耳。
【临床应用】 1.肠痈:大黄牡丹汤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104例。急性阑尾炎20例,包裹性阑尾脓肿20例,粘连性肠梗阻20例,肠道蛔虫堵塞10例,胆道蛔虫症10例,急性胆囊炎15例,结石性胆道感染并中毒性休克5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4例。痊愈100例,中转手术者仅4例。治愈率达96.15%。
2.血瘀经闭:某妇人,经水不来三四个月,一医以为妊娠,至五个月,产婆亦以为妊,施镇带(即妊娠带)。其人曾产数胎,以经验故,亦信为妊。然至十一月,全无产意,于是乞诊于余。余熟诊之,腹状虽似妊,实非妊也。因告以经闭。夫妇闻之大惊,频乞药,乃与大黄牡丹汤,日用4服,服至4-5日,下紫血坏血甚夥,20日许而止,腹状如常。翌月月信来,自其月妊娠,翌年夏,举一子,此瘀血取尽之故也。
3.痔疾: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血栓性外痔20例,19例痊愈,1例无效。一般服药1至3剂疼痛锐减,痔核明显内缩,3至6剂痔核逐渐吸收。
4.交肠:一妇人,年可三十,后窍闭塞不通,大便却从前阴泄。如是旬许,而腰腹阵痛,大烦闷,燥屎始通,前阴所出亦自止,嗣后周而义发。盖患之10余年,医药百端,无不为矣,容貌日羸,神气甚乏。师诊之,其脉数而无力,始按其脐下,有粘屎即从前阴出,再按有一块应手。师问曰:月事不行者几年?曰:10余年矣。先与大黄牡丹汤缓缓下之,佐以龙门丸(梅肉、山栀子、巴豆、轻粉、滑石)泻之者,月1次,自是前后阴口得其所居。数旬,自谓曰:妾有牡痔,方临厕也,疾痛不可忍。师视之,肛旁有如指头者,以药线截而治之,仍服前方1周年许,块亦自消。
【摘录】 《金匮》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