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发病原理 < 冠心病防治专题 < 疾病防治丛书 < 中医药方网  
 心绞痛的发病原理  

 
  关于心绞痛发病原理至今尚无定论,对其争议可追溯到本世纪初。COLBECK于80多年前提出心肌缺血的疼痛是由于心室壁的牵张所致(即机械假说),20年后,LEWIS则认为疼痛与心肌局部释放的某些物质有关(即化学假说)。这两派学说争论了数十年,现在看来机械假说已不太可能解释心绞痛,相反,化学假说却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实验证明,心肌缺血缺氧所产生的致痛物质有腺苷、乳酸、钾离子、氢离子和血浆激肽类等。心脏的感受器主要是交感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在内脏器官上的分布数量远不如躯体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小冠状动脉的近端。当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时,局部产生的代谢致痛物质刺激这些感受器,引发痛觉的神经冲动,通过第1-4胸交感神经节传导到相应的脊髓节段,经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疼痛。因内脏产生的痛觉常反映在脊髓相应节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所以在心绞痛时反映出来的常是胸前区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并向左肩及左前臂放射,以此类推,可以解释心绞痛的众多不同类型。




    忠告:本站冠心病防治专题丛书可能并非最新版,有关“心绞痛的发病原理”内容请不要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关闭窗口】
【返回目录】
  · 心绞痛的发病原理
· 心绞痛的分级
· 变异性心绞痛
  · 心绞痛与哪些疾病相区别
·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 卧位型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