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2年第一个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问世以来,医学科技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与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基于对胰岛β细胞生理学和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近年来一批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相继开发成功。
一、胰岛素促分泌物 Repaglinide(REP)是一种新的非磺腺类口服制剂,通过抑制K+ 通道,使β细胞去极化,诱发胰岛分泌胰岛素。口服REP吸收快,半衰期仅30分钟,REP需三餐前给药。根据目前国内外进行的Ⅱ、Ⅲ期临床实验结果,REP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与双胍类有协同作用,较适宜于老年人及肾功能欠佳的病人使用。GLP-1是另一种新的强降血糖肽,通过与β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而刺激胰岛素分泌。其降糖作用与剂量有关,对重症病人同样有效,皮下注射后很快被降解,极少发生低血糖反应。GLP-1的缺点是需要注射给药,目前已进入Ⅰ期临床。
二、胰岛素增敏剂
近年来有研究认为,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改善对血糖的控制,减少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此一些以降血糖且不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相继开发成功。这类药均由噻唑烷二酮衍生而来,如曲格利酮、西格利酮、匹格利酮、英格利酮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复杂,不仅可刺激胰岛素敏感性基因,而且可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同时使血中的胰岛素水平下降,不增加体重,并有利于血脂趋于正常,比较适用于肥胖的糖尿病人。目前这类药已进入Ⅱ期临床,其疗效与毒副反应有待临床进一步评价。
三、糖原异生抑制剂
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长链脂肪酸的氧化,从而抑制糖原异生,增强葡萄糖的氧化而产生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及抗酮血症作用。目前已有Emeriamine Emoxir等进入 Ⅱ期临床应用。
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其化学结构和胰岛素类似,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起效。它能改善Ⅰ、Ⅱ型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Ⅱ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状况,静脉或皮下给药具有胰岛素样作用。它的缺点是副作用较大,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极度胰岛素抵抗者或作为糖尿病病人的辅助性用药。
五、长效胰岛素开发
为避免通用的长效胰岛素结晶悬液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足,一种新的长效胰岛素已开始进入临床。这种胰岛素在进入人体后可与白蛋白结合,延长生物活性,随后在血液及靶组织中再与白蛋白结合,进一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它的优点是不易被肾脏丢失,不产生抗体,不会被人体免疫系统当做异物,即使睡前应用较大剂量也不会导致夜间低血糖及黎明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