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的辨证,除根据月经之期、质、色、量、味等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外,还应结合全身症状,以辨别病之寒、热、虚、实。
(1)虚证:月经病当中的虚证主要的有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
①气虚:气虚证常见于月经病的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期过长、经来质稀、经色浅淡、崩漏、经行头晕、经行乏力等。全身症状有面色白,怕冷,精神萎靡,气短声低,头晕目眩,心悸多汗等。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或濡。
②血虚:血虚证常见于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经来色淡、经来质稀、闭经、经行眩晕、经行心悸等。全身症状有面色萎黄,皮肤干燥,形体消瘦,头目晕眩,心悸少寐,手足麻木,低热,大便干燥等。唇舌色淡,舌体瘦薄,苔少。脉细弱,或细数无力。
气与血互相依存,关系密切,常会相互影响。气血不足又往往与脾胃虚弱有关,辨证时应互为参考。
③脾虚:脾虚多见于崩漏、经行量多、月经稀发、经行嗜睡、经行泄泻、经行腹胀、经行呕吐等。全身症状有面色萎黄或虚浮,倦怠乏力,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等。舌色淡,舌体胖嫩或有齿痕,苔白滑。脉缓弱无力。
值得注意的是脾与胃相表里,脾虚则胃弱,故脾胃虚弱的证候,往往同时出现。
④肾虚:肾虚在月经病中最为常见,特别是在青春期与更年期月经病中尤为多见。肾虚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肾阴虚多见于月经量少、初潮或早或迟、青春期经乱、青春期月经稀发、年老经乱、经断复行、老妇血崩、经行血尿等。全身症状有面色晦黯或面颊烘热,颧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或花剥苔,或舌有裂纹。脉沉细无力或沉细而数。
肾阳虚常见于月经后期、经质清稀、月经过少、月经稀发、闭经、崩漏、月经初潮过晚、经行流涎、经行畏寒、经行浮肿、经行尿频、经行腹泻、经行腰痛等。全身症状有面色白,或有黯斑、畏冷、四肢不温,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性欲淡漠,五更泄泻等。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迟微弱。
肾阴虚与肾阳虚,二者之间常会互相影响,阴损可以及阳,阳损可以及阴。临床上有相当多的病人是肾阴肾阳俱虚并见。
(2)实证:月经病中的实证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湿等。
①气滞:气滞常见于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质粘稠、经色紫黯、经行多少无定量、痛经、闭经、经行不寐、经行心烦、经行狂躁、经行腹胀、经行胁痛、经行胸痛、经行乳胀痛等。全身症状有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胸闷不舒,胁腹胀痛,头胀目眩,夜卧多梦,善太息,神志异常,舌色黯,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②血瘀:血瘀多见于月经后期、经如牛膜、经来成块、月经过少、经色紫黯、痛经、闭经、经行头痛、经行昏厥、经行小腹痞块等。全身症状有口干不渴,皮肤呈现肌肤甲错,腹部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紫斑,脉沉弦或沉涩。
③痰湿:痰湿内阻多见于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月经稀发、经质粘稠、闭经、经行眩晕、经行嗜睡、经行乏力、经行痴呆、经行咳嗽、经行浮肿等。全身症状有头重眩晕,口中淡腻,胸闷腹胀,饮食不振,泛恶欲吐,形体肥丰,周身沉困,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缓或滑,或沉滑或沉缓。
(3)寒证:寒证在月经病中以虚寒证为多,属寒实者鲜少。
①虚寒:虚寒在月经病中多见于月经后期、经行量少、经来成块、痛经、闭经、经行感冒、经行胃痛、经行身痛、经行缠腰痛等。全身症状有面色苍白,唇色淡,口淡纳呆,小腹冷痛,形寒怕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②寒实:寒实证多见于月经病中的月经骤止、经来成块、闭经、经行感冒、痛经、吊阴痛等。全身症状有恶寒颤栗,无汗身痛,关节酸痛,腹痛拘急,舌淡红,苔薄白。脉紧。
(4)热证:月经病中的热证有实热与虚热之分。
①实热:实热多见于月经病中的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味腐臭、经行目衄、经行鼻衄、经行口渴、经行狂躁、经行咳血、经行便血、经行痤疮、经行紫癜等。全身症状有面色红、烦躁口干、或有发热、大便干燥、或稀溏臭秽、小便黄赤。舌质红绛,或干,苔黄。脉滑数有力。
②虚热:虚热多见于月经病中的月经先期、经期过长、经色鲜红、漏下淋漓、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经行口鼻干燥、经行心悸、经行乏力、经行咳血等。全身症状有面色潮红,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少寐多梦,盗汗,口咽干燥不渴。舌红,苔少或无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
以上从寒、热、虚、实几个方面叙述了月经病的辨证要点。在临床实际当中,病情复杂多变,证候错综复杂,往往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气病及血,血病及气,多脏合病。因此,在辨证中应抓住主证,把握病机,分清主次缓急,作出正确的诊断,确立恰当的治则,遣拟适宜的方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