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两个字,往往与打针、喂药、照顾病人等同起来。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印象就会变得既不全面也不科学。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服务模式将从传统的医疗救助转向对所有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卫生资源也将重新优化配置。今后,护士不再仅仅作为医生的助手,而是与医生、药师一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一种重要的技术人员。
护理领域存在哪些问题?护理服务将如何转向?在近日由教育部、卫生部等6部委联合召开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采访了卫生部科教司和教育部职成司有关负责人。
护士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衡量护士数量的各种指标都明显偏低。千人口护士比例我国仅为0.993,而每千农业人口注册护士比例只有0.18。WHO的资料显示,早在1998年绝大多数国家的千人口护士比已达到3以上,部分国家甚至达到30以上。我国的医护比例大约是1:0.61,全球的平均医护比1998年已达到1:2.698;我国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在农村每4张病床才配备1名护士,而世界许多国家基本保持在1:1以上。卫生部科教司司长祁国明认为,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今后将加大护士的培养,预期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达到1:1。
学历层次结构有差距。教育部职成司刘杰处长介绍说,在全国100多万护士中,中专或以下学历的占85%以上,本科学历的仅占1%左右,与世界其他国家有较大差距。今后将在扩大高职和本科层次护理教育规模的同时,适当控制和调整中等职业护理教育,到2010年达到中专占50%、大专占30%、本科及以上占20%的比例,从而改善我国护理队伍的学历层次结构。
护士知识结构欠合理。目前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祁国明分析说,在护士的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医学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较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其他与护理密切相关的知识较少;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方面的知识更是不足。
社区护理涉外护理成亮点
时至今日,护士的主要工作仍是提供对疾病的护理。但随着我国卫生政策的调整和适应国际发展,护士的工作内容将不断扩展。社区护理和涉外护理便是其中的两大亮点。
社区护理成为护士职能转变的转折点。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不到其总数的10%,而美国1993年已经达到33.5%。祁国明告诉记者,到2010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使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重要的增长点。社区护理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监控、卫生宣教等工作,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我国将建立一支稳定的社区护理队伍,人数约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涉外护理引人关注。祁国明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医疗保健进入我国市场,护理人员的竞争将进一步国际化。一方面,世界性的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交流的过程,缩小我国护理领域在护理理念、护理程序运用以及护理操作技能等方面与国外护理的差距,带动我国整个护理领域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