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包括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浅静脉炎。前者严重,可由于并发肺栓塞而致死亡,或由于慢性静脉高压而致肢体残废,病变多累及下肢深静脉,患肢痉挛性疼痛。治疗上用肝素抗凝、严格卧床或行溶栓术。后者是浅静脉局限性、迁延性炎症,可有继发血栓形成,病人沿静脉走向有炎性反应:局部发红、皮肤温度升高,疼痛,可触及索状静脉。治疗以局部热敷、口服抗炎药物及休息。常见护理问题有:①外周组织灌流量改变;②缺乏知识;③自理缺陷;④潜在并发症--出血。
一、外周组织灌流量改变
[相关因素]
静脉血流瘀滞。
静脉壁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主要表现]
轻者可无症状。
受累肢体红、肿、痛,患肢痉挛性疼痛。
静脉阻塞体征:皮温升高,出现花斑状紫绀,皮肤坏死。
[护理目标]
深静脉血栓:维持良好的肢体血流,预防血栓形成或脱落。
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红肿,疼痛消退。
[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
给予患肢温热敷。
遵医嘱给予溶栓及抗凝剂,保证剂量准确,观察效果。
指导病人使用适合的弹力袜并抬高患肢以保证血液回流:弹力袜过松无效,过紧则阻止回流而促成血栓形成。
多饮水,记录出入水量,以防血液粘稠度增加。
逐渐起床活动,防止血栓形成。
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视情况作外科手术治疗。
血栓性浅静脉炎:
向病人解释本病通常不需住院治疗。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3d。
指导病人作局部热敷理疗,或洗热水澡以减轻不适。
遵医嘱指导病人应用抗炎药物及镇痛剂。
避免使用留置针。
指导使用弹力袜。
一旦需要外科静脉切除手术时,做好解释。
[重点评价]
深静脉血栓有无形成/脱落。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症状有无消息。
二、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
对疾病缺乏信息及指导。
[主要表现]
对疾病的原因、治疗、预防不了解。
[护理目标]
病人了解有关治疗、预防知识。
[护理措施]
本病可复发,向病人宣教预防知识。
向病人解释高危因素,如妊娠、静脉曲张、肥胖、外科手术、年老者、缺乏活动者都可发病和加重病情。
指导病人缓解疼痛的方法,如改变体位,使用湿/热敷理疗等。
解释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深部血栓形成的治疗、预后不同:
血栓性浅静脉炎可经积极的护理而减轻症状,在家休息勿需住院。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危及生命,需要抗凝治疗。
[重点评价]
病人对所患疾病的治疗、预后、自我防护的了解程度。
三、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患肢血栓形成疼痛而活动不便。
慢性静脉高压致肢体残废。
[主要表现]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护理目标]
病人在病情缓解期生活可基本自理。
[护理措施]
严格卧床休息期间,协助全部生活护理。
抬高床头,移近床头桌便于病人取放物品。
及时回复呼叫铃声。
疼痛缓解期,提供条件鼓励病人自理,指导病人活动时注意勿远离扶手或其他支撑物。
[重点评价]
病人活动耐受力或活动范围。
四、潜在并发症--出血
[相关因素]
使用抗凝药物。
[主要表]
静脉穿刺点、皮肤、粘膜、伤口等出血。
关节、骨疼痛。
意识改变提示颅内出血。
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增加2-2.5倍
[护理目标]
减少出血的危险。
预防血栓形成。
APTT结晶果正常。
[护理措施]
严格遵医嘱使用肝素的剂量。
观察皮肤、粘膜、伤口、穿刺点有无出血现象及意识改变。
集中治疗,避免反复采血或静脉穿刺、肌内注射。
如有出血,停用肝素;出血不易止住时,可加压包扎穿刺点并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如心率增加、血压下降等。
[重点评价]
有无出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