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美容健美 > 美容手册 |
家乡的剃头老师 |
[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
“自己的头由别人来剃”,这已是常识,这句话也已流传久远。然而,偏偏有这样一位剃头老师,自己给自己系了个解不开的死结,出了个令他自己及世人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这个剃头老师剃了多年的头,手艺娴熟,生意奇好,门庭若市。有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在店门口做了这样一则广告:我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而且只给这些人理发。一个来剃头的看了广告后不经意地问了一句:那你自己的头发谁来给你剃呢。剃头老师给问住了。因为,从广告的内容来看,这位剃头老师的头发既不能由他自己来理,也不能被其他任何人来理了。而头发是终归要剃的,这就难住了。这则广告也成了逻辑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悖论。 当然,我家乡的剃头老师们还没有聪明到或者愚蠢到写这样的一则广告来难自己,同时也难别人。他们只知一门心思地剃头,赚钱来养家糊口。计划经济年代,小镇上的剃头老师单独开店的不多,大都集合在一起,共同开店,类似合作商店。一溜剃头椅排在那里,等待顾客的到来。至于顾客找谁给他剃头,那是顾客的事,以至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那些手艺好一些的剃头老师周围常常围满了人,门庭若市,有些顾客情愿等上一、二个小时也不愿意叫那些他认为手艺不大好的剃头老师剃自己的头。而那些技不如人的剃头老师,座椅前则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他们也只有坐在那里清嬉了。可见,人们对自己的头还是挺看重的。难怪人们常说,剃头老师的行当是“顶上”功夫。生意如此悬殊,也不知他们是如何分红的。 顾客可以自由选择剃头老师,而剃头老师也很会看人下菜,当他对你看不顺眼,或者你不是小镇的重要人物,便不会很认真很仔细地给你剃,草草了事。那么,你的头便不会被修理得光洁,在你剃好的头上,常常这里那里地突兀出一撮撮毛来,弄得你很尴尬。 在我懂事的时候,我们乡下就不大看得到担着剃头挑子上门给你剃头的剃头老师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距小镇不远的山村里的一个剃头老师。乡人们都称他为“王大寿”,他的真名则无人知晓,我想,这样一个充满贬义的称呼,总不会是他的真名吧。此人有点有趣,在我们乡下是个名人,提起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他有间发性神经病(我们乡下称精神病为神经病)。不发病的时候,他可以把你的头剃得好好的,而且手段也不赖。发病时,那你就惨了。往往剃到一半或三分之二时,他会突然收拾剃头工具,说是今天有事,先剃到这里,下次再来给你剃完。说走就走人,弄得你哭笑不得,最后只好戴上一顶帽子或包上一块手巾,到剃头店央求别的师傅把头剃完。求剃这半拉子头,还得看人脸色。 起先,还有人请王大寿剃头,因为他的收费比剃头店便宜,一般剃一个头不会超过一角钱,而且是上门服务,又方便。乡人们贪便宜,图方便,王大寿的生意也好过一阵子。但随着尴尬事的不断发生,上下三村便再也没有人请王大寿剃头了。王大寿却总是担着剃头挑子,终年走街串巷,也不管有没有生意。真不知他是用什么来谋生的。 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但却很难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仪表是越来越注意了。以至于理发行业空前地发达。现在,不管是城镇还是乡下,理发店、美容美发店,如雨后的春笋,遍地都是。只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店铺,我们无所适从了,不敢轻易地走进一个剃头店。多数的剃头店,名曰美容美发,实则连一个完整的头也剃不下来,又何谈美发。 走笔至此,倒怀念起挂着“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对联的剃头店来。胆敢挂出这样对联的剃头老师,其手段一定了得。因为,剃头毕竟是“顶上”功夫呵。 中国经济时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