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西医病名立体网络关系探讨
新中医 1999年第1期第31卷 学术探讨
作者:黄修涛 程如海 指导:徐木林
单位:黄修涛 程如海 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市珞喻路332号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命名法;中西医关系;中医名词规范化
提 要 本文对冠心病的中医病名、冠心病中医病名之间及中西医病名之间的立体网络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对探讨冠心病中西医病名关系的意义亦作了系统的分析。于中医病名的规范化有一定启发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西方医学向中医学的渗透,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从主观上都要求和促进中医以一个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医现代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然而,现代中医学的确立,还得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中医病名的规范化、现代化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西医冠心病之名为例,来探讨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关系,意在探索现代中医病名的新体系。
1 冠心病的中医病名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根据其临床表现特征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隐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五个类型。中医在认识冠心病时也是主要从临床表现特征着手,根据中医固有的理论来分析该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然而对于疾病的命名,中西医各自的命名方法不同,西医主要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等方面来命名,中医则主要是从主症或病机等方面命名,如心痛、胸痹、眩晕、头痛、胃脘痛等。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可有心痛、心悸、喘气、昏厥等症状,也就是说,中医所立的病名,如心痛、厥心痛、真心痛、胸痹、心痹、心悸、怔忡及喘证、厥证、脱证等病名,就包括了冠心病的某些内容。《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金匮要略》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以上所言心痛、胸痹之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是吻合的。“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则描述了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症状及发病危急、病势危重、病死率高的特点。《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则与冠心病心肌硬化的临床特点相似。心肌硬化是因心肌的供血长期不足,心肌纤维发生营养障碍与萎缩,纤维组织增生,以致心脏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心衰突然加重则可“暴上气而喘”,加之“心律失常”,故病人感心慌,心悸,甚则如“击鼓”。可见冠心病在中医学中就有很多不同的病名,归纳起来有二:一是以主症命名,如心痛、真心痛、心悸、喘证等,这是由于冠心病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其临床主要表现不同决定的,主症不同,故中医病名有不同;二是以病机命名,如胸痹、心痹、脱证、厥证。痹者,阻塞不通也,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中医普遍认为是心脉的瘀阻,该病在危重阶段则出现阴阳气血虚脱之证。另外,还有隐性冠心病的病人,根据中医四诊,特别是舌诊、脉诊等的分析,还会与虚证、痰证、气滞、血瘀等病证有关。
2 中医病名之间的关系
上述中医病名,均可作为冠心病发展的某一阶段不同证候的诊断病名,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属关系:大范围的病名包括小范围的病名,虽然大小范围的病名,其证候有别,但其特征近似,病因病机等基本相同,就构成了从属关系,如心痛与真心痛、厥心痛。心痛是一级病名,包括各种形式的心痛,而真心痛、厥心痛则是心痛的两种特殊表现形式。又如胸痹与心痹,胸痹是指胸部所属器管包括心、肺、胸隔、胸壁等的痹阻性疾病的总称,也就是说,胸痹包括心痹、肺痹等病证。二是并列关系:因为冠心病的中医诊断病名不同,且两个病名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没有直接的联系,即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即使它们在病因病机方面有相同的部分,如真心痛与心悸,心痛与喘证,它们是以主症立名,某症状为主即为其病,病名各自独立,就形成了并列关系。三是交叉关系:某些病名在内涵或外延上有重合的部分,这主要表现在主症命名与病机命名的病名之间,如心痛与胸痹、心痹之间,痛言其症,痹言其机,气血痹阻常导致疼痛,所以痛是心痛与胸痹、心痹之间的共同点。临床上常见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诊断以胸痹心痛混称或并称,就源于此。又如胸痹、心痹与心悸、喘证,“胸痹之病,喘息咳唾”,心痹者“心下如鼓,暴上气而喘”,“喘”、“悸”则是它们之间在外延上交叉重合的部分。至于各种疾病它们在证候方面的联系,即不同疾病,证候相同,这是中医学中普遍存在的规律,亦是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与本文之论病名关系无关,故不在讨论范围之列。
3 冠心病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关系
冠心病的中医病名之间存在着从属、并列、交叉关系,这三种情况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网络结构式的联系。西医病名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如冠心病与各型病名之间就是从属关系。然而其型名往往又是一个独立的病名,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则是一种并列关系。还存在着明显的交叉关系,这种交叉关系又表现在一是与其它疾病交叉,如冠心病与冠状动脉炎、川畸病、冠脉栓塞等,其交叉部分是心绞痛、心肌梗塞。又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也是各种心脏病等的交叉部分。二是各症型之间的交叉,心肌梗塞与心肌硬化都可以出现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
中西医病名之间的交叉网络关系:冠心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大都可以在中医学中找到相应的疾病名称,但它们不是等对的关系,冠心病的某一个类型可以有几个相应的中医病名,如心绞痛可以有胸痹、心痛、厥心痛;急性心肌梗塞可以有真心痛、厥证、脱证;心肌硬化可以有心痹、喘证、怔忡等相对应,也就是说冠心病与中医的这些病名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反过来,中医的某些疾病名也是分见于西医的多个疾病之中,如胸痹的“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单见于冠心病之心绞痛,亦可见于冠心病之心肌硬化,还可见于其它心脏病或心脏以外的胸肺部疾患。心悸病基本上与心律失常对应,但心悸是病人的一种症状,心律失常常见心悸,但有少数慢性或偶发者,又往往没有心悸的感觉,亦有患者无心律失常而感心悸,还有多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的增强,大血管的搏动异常等却可以出现心悸。喘证可以见于各种心脏病之心衰,更常见于肺部疾患。这就说明中医的某病又与西医多种疾病有交叉重合关系。
由于以上三种联系的存在,因此,冠心病的中西医病名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立体交叉网络式关系。推而广之,中西医病名之间广泛地存在着这种关系。中西医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然而,疾病的对象只有一个,建立在疾病本身的基础之上的中西医联系是必然存在的,联系的本质或核心是两者交叉重合的部分,即多个交叉集合的部分,这是中西医病证的同一性之所在,也是中医命名规范化、现代化的依据。
4 探讨冠心病中西医病名关系的意义
4.1 确立中西医病名之间的立体交叉网络式结构关系。冠心病及类型与中医有关的病证名,分属于两种独立的命名体系,虽然认识的角度不同,但它们所研究的对象则一,所以相互间必定有某种联系,这是客观存在的,亦是两者联系的基础,其联系的形式为立体交叉网络结构式,联系的核心或本质是交集部分。
4.2 有利于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促进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建设。中西医命名各有利弊,如中医学的部位加主症命名法,由于同一部位可有多个脏器,常使病名概念的外延范围过大,如胸痹、腹痛等,虽然可以在其范围内进行共性诊治,但若仅满足于大范围的病证,不利于中医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分化。西医的命名则具体,但不能反应个体的差异,也就是说,同是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其体质有气血阴阳的偏衰,其病邪有寒热痰瘀的偏盛,不加辨证显然是不完善的。除此之外,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的共性亦未进行探讨。只有在明确了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同时,研究中西医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吸取西医乃至现代科学成果为中医所用,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为建立现代中医学准备理论依据。
4.3 当前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体系,中医病名是中医理论的体现,虽有不足之处,是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前面所讨论的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冠心病心绞痛不能代替中医的胸痹、心痛等病名。②寻找中西医的“对号入座”之病名,即人为地将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等同起来,这样做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把冠心病心绞痛与胸痹心痛等同起来,那其它原因引起的疼痛如心包炎、心肌炎、夹层主动脉瘤等到哪里去找中医病名。还有如室性早搏、房早二联律、隐性冠心病等,中医又如何等对。③虽提及二者关系,不作深入分析研究,没有提炼出应有的结论,即联系的基础是什么?结构形式如何?什么是联系的本质等。④认为两者没有联系,也不可能联系在一起。其理由是两种医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本文所论是对这种观点的有力驳斥。
4.4 坚持中医病证名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移植西医病名。这是我们在创立现代中医病名新体系的过程中的一种探索性实践。对于这一道难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病证同一”的方法来处理,即把西医病名与中医的“证”同一起来。这个“证”是通过中医病机学说,分析研究西医疾病的病理生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新型“证候”。其“病证同一”的基础是中西医病证名在概念外延上相互交叉的部分。如冠心病,西医认为是冠状动脉脂质沉着、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供血障碍等病理生理改变。中医在研究冠心病时,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综合分析,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气虚、血瘀等息息相关,且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气虚血瘀,心脉瘀阻”是冠心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也是冠心病中西医病证名交叉重合的部分。于是,冠心病中西医证名就“同一”在“气虚血瘀,心脉瘀阻”这一病机的基础之上。这样既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法则,又有利于中医的微观研究和定量分析,同时更有利于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丰富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内容。
收稿日期:199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