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
江苏医药 1999年第4期第25卷 论著、经验交流
作者:贾永平 杨 笛 杨志健 耿 苗 朱铁兵 张寄南 马文珠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 邮政编码:210029
关键词:冠心病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摘要 运用PCR技术检测104例心肌梗塞(MI)、83例心绞痛患者,对照104例正常人、56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并分组比较该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显示ACE缺失等位基因频率与MI发病、冠脉病变程度及病变支数无明显关系(P>0.05),尚不能确定ACE缺失多态性是我国人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ACE的深入研究,发现ACE基因16内含子有一个287bp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国内外学者对该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研究较多,但结果不尽相同[1~5]。本研究旨在探讨苏皖地区人群中ACE基因多态性与CHD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CHD组:(1)心肌梗塞(MI)组104例,男90例,女14例,为我院心脏科确诊的急性MI后存活的病人(符合1978年WHO的MI诊断标准)。(2)心绞痛组83例,男74例,女9例,为1997年3月至1998年5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病人,临床有心绞痛症状,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75%。
2.对照组:(1)正常对照组104例,男84例,女20例,为本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血管疾病者。(2)CAG阴性者56例,男39例,女17例,与心绞痛组同期行CAG,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
二、方法:
1.人基因组DNA的提取:肘静脉血5ml,EDTA抗凝,离心10分,分离上层血浆冻存于-25℃供脂质测定,下层白细胞供基因型分析。用酚-氯仿法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
2.ACE基因I/D多态性检测:目的片段扩增参照Rigat BK的方法[6]设计一对引物,上游引物5’-CTG GAG ACC ACT CCC ATC CTT TCT-3’,下游引物5’-GAT GTG GCC ATC ACA TTC GTC AGA T-3’。Taq酶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PCR程序:94℃,1min;58℃,1min;72℃,1min30sec,循环36次,运用PE480DNA合成仪扩增。PCR产物经2%琼脂糖电泳,EB染色,紫外灯下观察并拍照分析。
3.统计学分析:组间均数值比较运用t检验,组间频数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一、ACE基因I/D多态性:
位于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缺失/插入多态性经PCR扩增可产生两种长度的片段,即490bp的插入片段(Ⅰ)和190bp的缺失片段(D),紫外灯下可呈现三种条带:II型(仅有490bp带型),DD型(仅有190bp带型),ID型(含有490bp和190bp两种带型)。
二、各项临床资料的比较:
1.MI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显示MI组收缩压(SBP),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较对照组高,而载脂蛋白A(ApoA)较对照组低,其他指标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MI组与正常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s)
|
MI组
(n=104) |
对照组
(n=104) |
P值 |
BMI(kg/m2) |
24.3±5.0 |
23.3±3.3 |
>0.05 |
SBP(kPa) |
19.7±4.8 |
17.6±2.6 |
<0.05 |
DBP(kPa) |
10.9±1.4 |
10.7±1.1 |
>0.05 |
TC(mmol/L) |
5.38±1.09 |
4.84±0.93 |
<0.01 |
TG(mmol/L) |
1.77±0.94 |
1.69±0.96 |
>0.05 |
HDL-C(mmol/L) |
1.18±0.32 |
1.20±0.24 |
>0.05 |
LDL-C(mmol/L) |
3.37±1.05 |
2.87±0.96 |
<0.01 |
ApoA(g/L) |
1.13±0.28 |
1.45±0.36 |
<0.01 |
ApoB(g/L) |
1.35±0.28 |
1.03±0.24 |
<0.01 |
LP(a)(mg/L) |
217.5±2.7 |
225.1±2.5 |
>0.05 |
2.心绞痛组与CAG阴性组比较:83例心绞痛患者与56例CAG阴性者上述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基因型分析:
1.MI组ID型基因比正常组显著增高,而正常组DD型基因频率比MI组显著增高(P<0.05),D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MI组与正常对照组ACE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
组别 |
例数 |
ACE基因型(%) |
等位基因 |
II |
ID |
DD |
I |
D |
正常组 |
104 |
19(18.3) |
39(37.5) |
46(44.2) |
0.375 |
0.625 |
MI组 |
104 |
24(23.1) |
55(52.9)* |
25(24.0)* |
0.500 |
0.500** |
与正常组比*P<0.05 **P>0.05
2.心绞痛组与CAG阴性组ACE基因分布比较,两组间D等位基因频率及DD型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根据CAG结果,将冠脉病变分为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冠脉主要分支2支以上有≥75%狭窄),两组间D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ACE基因分布
组别 |
例
数 |
ACE基因型(%) |
等位基因 |
II |
ID |
DD |
I |
D |
单支病变 |
42 |
16(38.1) |
18(42.9) |
8(19.0)* |
0.595 |
0.405* |
多支病变 |
41 |
8(19.5) |
21(51.2) |
12(29.3) |
0.451 |
0.549 |
与多支病变组比*P>0.05
4.将心绞痛组与MI组合并为CHD组,正常组与CAG阴性组合并为对照组,D等位基因频率及DD型分布在这两组中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ACE基因分布
组别 |
例数 |
ACE基因型(%) |
等位基因 |
II |
ID |
DD |
I |
D |
对照 |
160 |
47(29.4) |
54(33.8) |
59(36.8) |
0.463 |
0.537 |
冠心病 |
187 |
46(24.6) |
96(51.3) |
45(24.1)* |
0.503 |
0.497* |
与对照组比*P>0.05讨论
国外许多文献报道[1,2,7]ACE基因I/D多态性与CHD,尤其是MI有关,并认为D等位基因可能是MI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资料[3,4,8,9]也大多支持这种观点。但随着对该基因多态性的深入研究,也出现了一些相反的结论[5,7],晚近Agerholm-Larsen等[5]对10150例白人受检者,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认为ACE基因多态性与冠脉病变并无关系。本研究对187例CHD病人和160例非CHD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及C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对比研究,均不支持CHD病人D等位基因出现频率高,亦未发现伴随D等位基因频率升高,冠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呈增加趋势,反而发现对照组DD型基因频率比MI组要高(P<0.05),D等位基因两组间无差异(P>0.05)。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我国人群尚不能肯定ACE基因I/D多态性与CHD有关,也不能认为D等位基因是MI的危险因素。
我们认为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同,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选择了不同的样本,也可能选择的标准以及对照组不同所致,再则不同的环境因素,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基因分布也可能不同。
对MI组与正常对照组公认危险因素的检测,发现SBP,TC,LDL-C,ApoB在MI组比正常对照组高,而ApoA比正常组低,提示在CHD发生中,这些因素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ambien F, et al. Nature 1992;369:641.
[2] Mattu RK, et al. Circulation 1995;91:270.
[3] 陆林,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25:30.
[4] 郑豪义,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25:34.
[5] Agerholm-Larsen B, et al. Circulation 1997;95:2358.
[6] Rigat BK, et al. Nucleic Acids Res 1992;20:1433.
[7] Lindpaintner K, et al. N Engl J Med 1995;332:706.
[8] 张梅,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26:205.
[9] 嵇晴,等.江苏医药 1998;24(4):237.
(1998年10月20日收稿 同年11月12日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