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改变
数理医药学杂志 1999年第3期第12卷 临床科研分析
作者:胡 乔 元
单位:胡 乔 元(武汉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武汉430022)
关键词:冠心病;血液流变学
摘 要 探讨了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血脂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老年冠心病组60例,男性,年龄60~82岁,平均68.4岁,诊断符合1979年全国冠心病诊断标准。健康老人组50例,男性,年龄60~75岁,平均66.2岁,选自老年人健康体检对象,符合1982年中华老年医学会的健康人5项标准。
1.2 测定方法
采用LBY-N6A型旋转式血液粘度计(北京普利生集团)。采血5ml,加肝素1.5mg,测定参数包括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浆粘度等。根据计算公式:还原粘度=全血粘度-1/血球压积;血沉方程K值=血沉(mm/h)/血球压积(%),各参数可由设备配带计算机自动输出。测定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参数,同时测定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结果。数理统计采用两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
2 结果
血液流变学各参数见表1,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数值见表2。结果表明,老年冠心病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压积及K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1);全血高切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01);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
表1 老年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参数(±SD)
项 目 |
冠心病组(n=60) |
对照组(n=50) |
P值 |
全血低切粘度(10S-1) |
9.79±1.63 |
7.02±1.42 |
<0.001 |
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
0.166±0.06 |
0.148±0.04 |
<0.05 |
全血高切粘(120S-1) |
4.46±0.68 |
6.25±0.62 |
<0.001 |
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
0.064±0.016 |
0.112±0.033 |
<0.05 |
血浆粘度(120S-1) |
1.89±0.18 |
1.71±0.09 |
<0.05 |
红细胞压积(%) |
51.20±6.91 |
45.60±2.28 |
<0.01 |
血沉(mm/h) |
32.2±8.4 |
14.4±5.8 |
<0.001 |
血沉方程K值 |
78.4±26.4 |
44.2±16.8 |
<0.001 |
红细胞变形指数 |
0.71±0.05 |
0.92±0.08 |
<0.01 |
表2 老年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值(±SD)
项 目 |
冠心病组(n=60) |
对照组(n=50) |
P值 |
TC(mmol/L) |
5.02±0.72 |
4.57±0.62 |
<0.05 |
TG(mmol/L) |
1.69±0.70 |
1.28±0.42 |
<0.01 |
HDL-c(mmol/L) |
1.44±0.36 |
1.17±0.22 |
<0.01 |
LDL-c(mmol/L) |
3.13±0.82 |
2.60±0.58 |
<0.01 |
apoAI(g/L) |
1.27±0.57 |
1.42±0.68 |
<0.05 |
apoB(g/L) |
0.93±0.26 |
0.72±0.14 |
<0.01 |
F8(g/L) |
3.12±0.62 |
2.13±0.40 |
<0.01 |
3 讨论
3.1 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时内在阻力的一项综合指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据文献报道,在其血浆成份的异常状态下,可形成网状结构,增大血流阻力,使血液粘度增高。升高程度与聚集程度呈正相关,而K值较血沉更能反映聚集的程度。本文报道老年冠心病组全血低切及还原粘度、血沉及K值高于对照组(P<0.05~0.001),说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流减慢,使心脏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微循环灌流降低。再加上高血脂造成冠状动脉狭窄逆转现象,使血流阻力增大,使心肌缺血缺氧加重。
3.2 红细胞变形性是高切变率时影响血液粘度重要因素之一,高切变率测定血液粘度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高切及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0.001),这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也是不利的。因为红细胞变形性是保证微物质循环有效灌注与吸收湍流的动能,抑制湍流发展,对防止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
3.3 据文献报道,纤维蛋白原在血管内从其蛋白和单体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肿胀、变性、粥样斑块形成,是短暂性脑缺血和中风的危险因子,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呈明显正相关[2]。
参考文献
1 翁维良.冠心病的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实用老年医学,1996,10(2):55.
2 孙宗娟,戌娟.更年期后妇女血流变学改变.实用老年医学,1996,10(5):216.
收稿日期:199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