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源性假血友病因子及蛋白S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中国急救医学 2000年第7期第20卷 临床研究
作者:于汉力 张瑶 王新春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150086
内皮细胞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它除了能通过产生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及释放各种受体依赖性物质来调节内皮下平滑肌的收缩外[1],还可以合成及释放大量的参与血栓形成及纤溶的物质入血[2]。其中的一些物质虽然不只在上皮细胞内合成,但上皮细胞功能的任何改变都会对其在血浆中的含量有影响。已有很多实验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即有冠状动脉血管内及功能的紊乱,而且这一现象在冠状动脉造影探测到粥样硬化斑块前就可以发生[3]。我们检测了新近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某种内皮源性凝血与纤溶因子(vWF、PS)含量的变化,并将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冠心病患者是否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30例根据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而新近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15例在心绞痛发作及有心电图阳性表现(ST段压低≥0.01 mv)时采血,另外15例在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无阳性表现时采血。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1.7±9.4岁。另30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无冠心病,无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肝病及脑血管疾病者为对照组。
1.2 方法 采集肘前静脉血标本3 ml,置于含有1/3体积,浓度为0.109 mmol/L的枸橼酸钠的试管中,于4℃,3 000 rpm,离心10分钟,取去血小板血浆,经过稀释、加样、洗涤、加酶标抗体、显色、比色(酶标仪492 nm处)得到各样本的A值。通过各项指标的标准曲线查出相应指标的血浆浓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F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血浆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在发作组与对照组、缓解组与对照组间都有显著差异(P<0.01),而发作组与缓解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表2。
表1 各指标血浆浓度顺次表
|
发作组(1) |
缓解组(2) |
对照组(3) |
vWF浓度均数(%) |
154.4 |
154.2 |
110.2 |
PS浓度均数(μg/ml) |
28.6 |
28.2 |
23.7 |
PC浓度均数(μg/ml) |
2.54 |
2.51 |
2.49 |
表2 血浆vWF浓度(μg/ml)各均数间的比较
比较
A与B
(1) |
差数
XA-XB
(2) |
A→B包括的
组数a
(3) |
Q值
(4)=(2)/
3.57 |
Q值界限 |
结论
(7) |
P=0.05
(5) |
P=0.01
(6) |
1与3 |
44.2 |
3 |
12.38 |
3.40 |
4.28 |
** |
1与2 |
0.2 |
2 |
0.06 |
2.83 |
3.76 |
* |
2与3 |
4.5 |
2 |
8.82 |
2.83 |
3.76 |
** |
**P<0.01,*P>0.052.2 血浆蛋白S(PS)浓度在发作组与对照组、缓解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而发作组与缓解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表3。
表3 血浆PS浓度(μg/ml)各均数间的比较
比较
A与B
(1) |
差数
XA-XB
(2) |
A→B包括的
组数a
(3) |
Q值
(4)=(2)/
3.57 |
Q值界限 |
结论
(7) |
P=0.05
(5) |
P=0.01
(6) |
1与3 |
4.9 |
3 |
9.61 |
3.40 |
4.28 |
** |
1与2 |
0.4 |
2 |
0.78 |
2.83 |
3.76 |
* |
2与3 |
4.5 |
2 |
8.82 |
2.83 |
3.76 |
** |
**P<0.01,*P>0.052.3 发作组、缓解组及对照组之间血浆蛋白C(PC)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各组血浆PC浓度(μg/ml)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
离均差平方和SS |
自由度n |
均方MS |
F值 |
总变异 |
24.64 |
59 |
|
组间变异 |
0.49 |
2 |
0.25 |
0.60 |
组内变异 |
24.15 |
57 |
0.42 |
F0.05(2.57)=3.18;0.60<F;P>0.05
3 讨论
血管内皮细胞在整个循环系统中为血流形成了连续的光滑平面,血管内皮细胞在整个循环系统的完整性对维持正常的血管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内皮细胞的损伤或功能紊乱会导致血管平滑肌发生内皮依赖性舒缩功能异常[1],而且会导致血液中的凝血及抗凝血物质失衡,促进血栓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因为内皮细胞能产生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分子物质而在血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物质可分为三大类:①细胞因子;②凝血因子;③结构性成分。Schwartz和Ross等认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功能紊乱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5]。也有很多人及动物实验报道,动脉硬化的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4]。近来,有报道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就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并且这一异常现象出现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以前[3]。因此有必要在动脉硬化发展的早期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以决定动脉硬化斑块发展的程度和趋向。免疫组化和细胞培养均证实内皮细胞及血小板是合成和储存vWF的场所,内皮细胞的损害必然造成血中vWF的升高,血中vWF的水平可以反映内皮细胞损害的程度[7]。而PS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分泌,PS缺乏症以长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出现在2%~8%的患有遗传性静脉血栓形成倾向的家族中。PS是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它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血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循环于血液中[6]。
鉴于此,我们在本实验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的内皮源性凝血及纤溶因子vWF及PS的含量,并将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检测肝源性抗凝血因子PC的血浆含量并将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源性vWF及PS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肝源性PC的血浆含量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冠心病患者发作组与缓解组血浆vWF与PS的含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结果证实了冠心病患者的确有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这以血浆中内皮源性vWF及PS的升高为标志,与上述的观点结论一致。而导致这一改变的机制还不清楚。但这一现象为我们早期诊断冠心病又提供了一个方法和依据,并为深入研究冠心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向。
[参考文献]
[1]Andreas M.Modulation of coronary vasomotor tone in humans progressive endothial dysfunction with different early stages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irculation,1991,83:391.
[2]Linjen HR. Endothelium in heamostasis and thrombosis.Prog Cardivasc Dis,1997,39:343.
[3]Anthony M.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tein C,protein S,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euglobulin lysis tim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coronary heart disease.Atherosclerosis,1998,540:55.
[4]Andreas M.Modulation of coronary vasomotor tone in humans:progressive endothial with different early stages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irculation,1991,83:391.
[5]Schwarta SM.Vascular wall growth control:the role of the endothelium.Arterosclerosis,1981,1:107.
[6]Rick ME.Protein C and protein S:Vitamin K dependent inhibitors of blood coagulation.J Ann Med Assoc,1990,263(5):701.
[7]景在平.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在动脉硬化中的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5,12(1):15.
收稿:1999-03-10,修回:199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