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腹泻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发热、咳嗽、腹泻

发热、咳嗽、腹泻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6卷 临床病理讨论

作者:张美德 陈光华 曾荣新

单位:(广州市儿童医院病理科,广州 510120)

  中图分类号 R725.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2000)03-0251-02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性,3个月。因发热、大便次数增多10余天就诊。患儿持续发热38℃~39.5℃,无规律性,伴轻咳、有痰,白色糊状,流清鼻涕。大便次数增多,达10~20次/日,呈墨绿色、粘液状,无脓血,量少。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曾在当地治疗无效,转入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

  患儿为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 kg,哭声响,无窒息抢救史,母乳喂养至1个月后用奶粉喂养。已接种卡介苗,未接种其他疫苗。父母身体健康,其兄体健。

  体检:一般情况差,呈重病容,T 38℃,P 180次/分,R 60次/分。心律齐,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肝肋下3cm,脾未触及,未引出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WBC 3.6×109/L,杆状核细胞0.02,多叶核细胞0.4,淋巴细胞0.58,RBC 2.91×1012/L,Hb 82 g/L,Plt 70×109/L。血培养:无致病性球、杆菌生长。大便培养:沙门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真菌(-)。胸部X线检查:(1)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提示腹膜炎。入院诊断:(1)卡氏肺囊虫性肺炎?(2)粒细胞缺乏症。住院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但病情加重,进行性呼吸困难,尿少,经抢救无效死亡。

  2 临床讨论

  儿内科岳燕萍主任医师 该病例有以下特点:年龄小,病情发展凶险;反复持续高热,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有呼吸窘迫征及腹泻症状;面色苍白,肝大,中毒症状明显;胸片疑霉菌感染致胸腔积液;母乳喂养至1个月后奶粉喂养。实验室检查提示WBC减少,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低下,NPN上升、PCO2偏高、尿少。由于患儿年幼,免疫力低,多系统均受累,考虑患以下几个疾病:①肺炎或霉菌感染可能性大,因抗生素治疗不敏感;②感染性腹泻,因大便次数达10~20次/日,粘液状,无脓血;并高热,水电解质紊乱且尿量少,NPN上升,患儿过早断奶致肠道免疫功能差而患病。③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临床症状可因免疫系统受损的部位范围与程度不同有所差异,且伴有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重症细菌感染及反复腹泻。本例由于多脏器系统受累,故考虑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可能性大。

  ICU陶建平副主任医师 本例为男性患儿,3个月大,因发热、腹泻10天入院。入院时体检阳性体征不多,仅发热、肝大等,双肺无罗音。实验室检查:多次检查血WBC均低于正常值,而RBC、Plt大致正常;T细胞低下,IgG低于正常。住院后2天患儿病情恶化,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快、抽搐等表现,经抢救后转入监护室监护。气管插管下机械通气,仍呈顽固性低氧血症,X线检查提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像,综合以上考虑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为多种因素诱导造成肺损伤,导致肺泡萎陷、肺水肿、肺顺应性减低和肺内分流,以急性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为特征。其病因主要包括休克、败血症、创伤、误吸、体外循环、DIC和重症肺炎(可以是细菌性、病毒性及原虫感染)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是ARDS的常见原因,肺部细菌感染也可导致ARDS,但相对少见,且本例早期X线检查仅提示为支气管炎,血培养阴性,多种抗生素未能控制感染,故不支持;严重的腺病毒肺炎可引起ARDS,其他的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亦可以引起ARDS,但较少见;先天性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患儿可患严重的真菌性肺炎而致ARDS,故该例应考虑ARDS;而原虫感染,尤其是卡氏肺囊虫肺炎(PCP)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近10年来由于本病为AIDS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从而受到广泛重视。PCP症状严重而肺部体征不多,多数患者肺部听诊无异常,而PCP往往以ARDS为表现。本例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有患PCP的病理基础,故临床上高度怀疑为PCP。由于病原学取材困难,因此我们只能以复方磺胺甲基异口 恶唑试验性治疗。婴儿AIDS病从出生到症状产生平均需4~8个月,而本例发病仅3个月大,且国婴儿AIDS发生率尚低,故虽未作CD4/CD8及HIV抗体等检测,但其免疫功能缺陷的原因仍考虑为原发性的。

  3 病理检查

  病理解剖所见:男婴尸体,发育低下;剖开胸腹腔,见内脏器官位置正常,心脏未见异常,双肺表面呈暗红色、光滑,无明显渗出物,切面暗红、实变,气管、支气管未见分泌物堵塞;肝表面及切面呈红褐色,质实,有弹性;脾表面呈深褐色,切面见脾小体不清,脾髓未能刮下;双肾呈灰红色,切面皮、髓质分界清,肾盂、肾盏无明显病变;消化道:食管、胃、空肠、回肠、结肠、阑尾等肉眼未见明显病变;神经系统:大脑蛛网膜充血,大脑半球对称,小脑、脑干肉眼未见异常。

  显微镜下表现:大脑蛛网膜增厚,小血管扩张,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脑实质疏松水肿,见弥漫性小灶性坏死灶,灶内可见1~10个不等的巨细胞包涵体。病灶周围无炎症反应;侧脑室、第四脑室见灶性室管膜上皮溶解、脱落,室管膜下见坏死灶,灶内有多少不等的巨细胞包涵体(图1),有时还可见小软化灶。小脑、丘脑、中脑、桥脑、延髓、脊髓及松果体均见上述程度不同的病变。巨细胞包涵体神经系统感染中,除呈弥漫性、小结节性浸润外,常侵犯神经细胞,尤其在延髓的橄榄核内明显可见(图2,3)。CMV免疫组化检测阳性。此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特别是肌间神经丛内也见巨细胞包涵体(图4),盆腔神经丛病变也非常显著。双肺、心、肝、脾、肾、肾上腺、甲状腺、胰腺、颌下腺等均见巨细胞包涵体呈散在或灶状浸润,病变广泛,常引起组织弥漫性小灶性坏死。尽管本单位已进行4 500多例尸检,上述病变仍属罕见。双肺除见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外,还呈现较严重的坏死性支气管肺炎,肺透明膜病变的坏死灶内还合并曲菌感染。此外,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脾小体内无生发中心,回肠、阑尾和淋巴结找不到发育成熟的淋巴滤泡;胸腺分叶少,皮质淋巴细胞锐减,大部分为内皮细胞取代,胸腺小体缺如。病理解剖诊断:(1)先天性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2)血源播散性巨细胞包涵体病。致死原因:坏死性支气管肺炎合并曲菌感染、肺透明膜病。

图1 脑室上皮周围CMV感染。HE×200

2 延髓橄榄核CMV感染。HE×200

3 延髓橄榄核CMV感染。HE×400

4 小肠肌层肌间神经丛CMV感染。HE×200

  4 病理讨论

  病理科张美德副主任医师 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为巨细胞包涵体病,多见于婴儿;后者常为各种原因如器官移植受者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使潜在CMV活化而发病。而先天性CMV感染多数因先天性联合免疫缺陷所致。本例胸腺发育不良,胸腺分叶小,淋巴细胞奇缺,胸腺小体缺如,小叶内主要为胸腺内皮细胞,血管也非常细小,说明胸腺处于胚胎阶段,符合T细胞发育不良〔1〕。而回肠、阑尾的粘膜固有膜未见淋巴小结,说明B细胞也发育不良,符合先天性联合免疫缺陷病的诊断。

  本例神经系统CMV感染的特点:侵犯大脑,使脑实质呈弥漫性小灶性坏死,灶内可见多少不等的巨细胞包涵体,坏死灶周围无明显炎症反应;侵犯脑室,使室管膜上皮脱落,坏死灶形成,灶内见成堆巨细胞包涵体;侵犯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巨细胞包涵体感染,在脑干的神经核及周围神经丛中明显易见。范昌华〔2〕综述有关神经系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致5种疾病:(1)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finitis,CMVR),CMVR通常始于外周视网膜,首先累及一只眼,几周内近一半病第二只眼发病。症状包括黑点,外周盲点,严重的视力障碍是因感染扩散至中央凹或视网膜剥离所致。(2)多发性神经根病和脊髓炎。病变特征为下肢疼痛,软弱无力,反射消失,并迅速进入迟缓性麻痹。临床表现与Guillain Barre 综合征相似。(3)弥漫性小结节性脑炎(diffuse micronodular encephalitis, CMVE),临床上出现颅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脑室进行性扩大等体征。(4)脑室炎。(5)多数性单神经炎,其主要病变呈现多灶性、对称性感觉或运动障碍。对照上述5种疾病病变特点,本例非常相似。可惜我们经验不足,在患儿生前未考虑神经系统的CMV感染,故检查不够详尽,如颅神经、视网膜、神经根均未取材检查。另外,由于本例年龄小、病情急、神经系统症状尚未出现即死亡,应引起今后注意。

  作者简介:张美德,女,62岁,副主任医师关键词 巨细胞包涵体病; 免疫缺陷综合征;尸体解剖

  参考文献

  1,Robbins SL, Cotran RS, Kumar V.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3rd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Co, 1984:207~208

  2,范昌华.神经系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7;24(1): 17~20

收稿日期:1999-12-03

  修回日期:2000-04-30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发热、咳嗽、腹胀、腹泻
焦点新闻
·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因(Flt/Ig)对K562白血
·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与白血病病情转归的关系
·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的检测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反义C-MYC的抗小鼠L6565白血病作用
·骨髓基质细胞分泌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
·儿童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甲基化研究
·儿童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实验研究
·低剂量照射增强化疗抗白血病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