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贴脐辅助治疗婴儿腹泻的疗效观察
护理学杂志 2000年第8期第15卷 中医护理
作者:杨玉梅 李新 柯辉 柯晓燕 马晓玉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十堰 442000
婴儿腹泻是婴儿易患的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以泻稀水样或蛋花样便为主要症状。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造成脱水,严重者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或循环衰竭。我科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采用药物贴脐辅助治疗婴儿腹泻38例,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儿66例,其临床诊断符合“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11个月。对照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3~12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婴儿腹泻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加用药物贴脐,选用云南白药1 g倒入清洁容器中,加入盐酸山莨菪碱10 mg、盐酸异丙嗪12.5 mg、盐酸氯丙嗪12.5 mg搅拌成糊状备用;用75%酒精擦净脐部,待干;将调成糊状的药物涂敷在肚脐上包裹肚脐及脐周皮肤;用麝香虎骨追风膏贴封,勿使药物外漏。保留24 h,24 h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再使用。治疗后3 d观察两组效果。
1.3 疗效标准
大便<5次/d、糊状,无恶心和呕吐为显效;大便5~10次/d、稀水样或蛋花样,伴有恶心和呕吐为有效;大便>10次/d、稀水样或蛋花样,伴有恶心和呕吐为无效。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示,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
例 |
显效 |
|
有效 |
|
无效 |
总有效率
(%) |
例 |
% |
例 |
% |
例 |
5 |
对照组
观察组 |
28
38 |
12
25 |
42.86
65.79 |
|
10
12 |
35.71
31.58 |
|
6
1 |
21.43
2.63 |
78.57
97.37 |
两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本组结果表明,采用云南白药等外敷贴脐辅助治疗婴儿腹泻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贴脐所用的药物中,盐酸氯丙嗪有较强镇吐作用,小剂量可抑制延脑第4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大剂量能直接抑制呕吐,还可抑制顽固性呃逆;盐酸异丙嗪是H1受体阻断剂,有防晕、镇吐作用[2];盐酸山莨菪碱能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降低肠道蠕动频率和幅度,缓解胃肠绞痛;云南白药有消炎活血,收剑大便,祛毒等药效作用[2];外贴麝香虎骨追风膏不仅起固定作用,而且具有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止痛等作用。脐部为神阙穴,现代解剖学已明确神阙穴在脐中央,周围有许多小静脉(称附脐静脉),连接门静脉和脐周静脉丛,加之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与全身皮肤结构比较,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于穿透。当药物贴于神阙穴时,很快被吸收[3],且药物不受消化道的破坏与排泄,又很少被肝脏分解代谢,可以迅速发挥药理作用。因此,婴儿腹泻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等药物贴脐可起到很好的止泻作用。
贴脐时避免受凉,以免病情加重;注意局部皮肤清洁,出现皮肤过敏时应立即停止外敷,严重者应用抗过敏药物。参考文献
1,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99,37(4):239
2,李章文,曲本钤,李常春.药理学.第2版.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58,115
3,王 华,钱志云.当代中医外治精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0,129
收稿:2000-02-22
修回:200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