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00例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0期第21卷 临床报道
作者:周纯洁
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龙湖人民医院(510000)
秋季腹泻是临床小儿科常见病,笔者根据祖国医学辨证分型原则,对100例秋季腹泻的患儿用中药进行分型治疗,并配合ORS口服液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腹泻患儿年龄均在3岁内,其中每日腹泻次数10次以下有36例,占36%,10~20次64例,占64%。实验室诊断:大便镜检仅有少量白细胞及脂肪滴。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12×109/L有28例,占28%。
1.2 辨证分型
(1)湿热型:发热,腹泻,大便呈水状或蛋花汤状,黄绿样便,烦躁,口干口渴,或伴呕吐腹胀,舌红,苔黄腻或干,脉数,或伴有咽红咳嗽,流涕等外感症状。共73例。
(2)寒湿型:低热,腹泻,大便水状,呈淡黄色,无腥臭味,口稍干,精神萎靡不振,轻度咳嗽及流涕,舌质淡红,薄白苔,脉细稍数。共27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方剂
湿热型方:葛根8g,黄连3g,木香3g(后下),春砂仁3g(后下),半夏3g,绵茵陈8g,木棉花8g,莱菔子6g,神曲6g。寒湿型方:藿香3g,苍术3g,川厚朴2g,炙甘草3g,茯苓8g,枳壳3g,干姜2g,白豆蔻3g,以上二型有外感症状者,加用板蓝根、防风;高热者加石膏、知母;伤食者加谷麦芽、山楂、鸡内金。
2.2 口服补液法
ORS口服补盐液有预防或纠正腹泻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失调的作用。每袋净重13.95g,含无水葡萄糖10g,氯化纳1.75g,枸橼酸钠1.45g,氯化钾0.75g。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新推荐的标准处方。每袋溶于500毫升饮水中,总量按每天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分少量多次口服。
2.3 饮食疗法
腹泻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影响食欲,减少食物的摄入和吸收,造成营养物的丢失,还因发热和组织修复消耗了体内的热量,营养不良是其常见的后果。小儿腹泻继续进食是《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确定的新的腹泻病治疗原则之一,是保护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方法。腹泻患儿的饮食原则应该是半消化分解便于吸收利用。参考病儿食欲、腹泻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用牛奶加等量的米汤或水稀释,平时已进固体或半固体饮食的病儿可由米汤、稀粥渐改为较浓的饮食,食量也可由少量逐渐增多。如脱水严重,呕吐频繁的病儿宜暂不进食,而采用ORS口服补液和中药少量多次进服,一旦病情好转,病儿有食欲宜及早恢复喂养。
3 治疗结果
本组100例,其中治愈65例,显效26例,总有效率为91%,平均止泻天数为2.45±1.32天,无效共9例。
4 讨论
4.1 病因病机除脾胃虚弱、感受外邪的因素外,喂养不当亦为一重要诱发因素。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者较多发病。祖国医学有“无湿不成泻”的提法,脾胃为中土,为运化水湿的脏器,当饮食起居失调,内外之邪伤及脾胃功能时,往往导致运化失职,湿浊内停,下注为泻。
4.2 关于本病的分型: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及临床上观察,一般体质壮实的小儿易于出现湿热型的腹泻,而体质较弱或先天禀赋较差的小儿则易于出现寒湿型腹泻。
4.3 中药治疗方解:湿热型方能清热利湿,行滞止泻,方以葛根解肌清热、升举内陷为主,黄连苦寒清热为辅,木香辛苦芳香、长于行肠胃的滞气,春砂仁性味涩而止泻,半夏燥湿,加绵茵陈、木棉花以助清热去湿之力,再以莱菔子、神曲行滞消食,甘草调和诸药。寒湿型方有温中祛寒、健脾止泻功效,方中藿香芳香辟浊、和中止呕,用为主药,与苍术、厚朴、甘草共治湿困脾胃、运化失司的腹胀泄泻,茯苓、枳壳健脾行滞,再配以干姜、白豆蔻温中祛寒。本方既能燥湿除满,又能健脾宽中、调理肠胃,使湿浊化,寒邪解,脾胃机能恢复而腹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