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腹泻
转自37度医学网
【概述】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
【病因】
EHEC的主要O抗原为157、26、111。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目前不断发现其他型菌株与出血性肠炎的关系。O157∶H,具有含60MD质粒的纤毛,此纤毛能与Henle407细胞粘附。EHEC能产生一种细胞毒素,对Hela细胞和非洲绿猴肾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在肠道能使肠粘膜细胞坏死,引起组织病变。分泌的毒素中有一种称志贺氏样毒素,与志贺痢疾杆菌I型产生的毒素相似。
【流行特征】
曾多次引起军队、学校、社团及医院内爆发流行。以O124引起者为多。此外在世界各地均有散发病例。
【临床表现】
由于EIEC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肠壁组织损伤,故产生与菌痢相似症状,大便可呈粘状,或带血,但无里急后重表现。
【治疗说明】
同其他大肠杆菌腹泻。抗菌药物可选用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