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江苏医药 1999年第9期第25卷 短篇论著
作者:陆益民
单位: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15300)
支气管哮喘(哮喘)并胃食管反流(GER)发生率远较正常人高。亦有研究认为胃食管反流有诱发和加剧哮喘的作用。1992年12月~1997年12月我院应用西沙必利治疗GER性哮喘2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53例患者,年龄21~63岁,平均34±12岁。病程1~10年,平均3.3±2.5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5例。两组病人的平均病程、年龄、性别及哮喘分型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二、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1993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并具备以下的GER诊断条件:①具有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症状,胸骨后烧心感和酸反流,并于餐后仰卧时症状明显加重。②食管钡餐检查见钡剂不同程度地反流至食管,并引起食管扩张。③食管内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
三、治疗方法
治疗组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治疗,加用西沙必利,每日3次,每次10mg;对照组仅用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
四、结果
1.临床疗效评价:疗效判断标准按全国哮喘会议修订标准。治疗组临床控制7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临床控制3例,显效6例,好转8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6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肺功能分析:使用美国麦加菲公司1085/D肺功能分析系统测定,FEV1%(第一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R(最大呼气流速),重复3次肺活量及流速―容量曲线,取最高值。两组肺功能比较,治疗组FEV1%治疗后为89.7%,治疗前为70.7%,PEFR治疗后为3.87±1.50L/min,治疗前为2.70±0.50L/min。治疗组治疗前后FEV1%及PEFR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FEV1%治疗后为73.4%,治疗前为71.2%,PEFR治疗后为3.08±1.10L/min,治疗前为2.72±0.60L/min。对照组治疗前后FEV1%及PEFR无明显差异(P>0.05)。
讨 论
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哮喘,在常规平喘基础上加用西沙必利抗反流,能迅速缓解哮喘症状,缩短病程,改善各项通气指标。
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病人的重要特征之一。Goldman等认为GER可通过反流的酸性胃液刺激食管粘膜内因炎症而暴露的酸敏感器,兴奋迷走神经提高气道高反应性,从而加剧或诱发哮喘。Ducolone等认为与肺吸入反流物有关,反流物被吸入呼吸道,刺激、损伤气道粘膜,导致气道粘膜化学性炎症使气道反应性增高;反流物尚可刺激上呼吸道迷走神经感受器而引起支气管痉挛。故哮喘伴GER者较不伴有GER者所出现的气道高反应性更为明显,往往常规解痉平喘药物难以控制。
西沙必利是一种新型全胃肠道促动力药物,选择性地增加肠肌神经丛节后处乙酰胆碱的释放,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管蠕动收缩幅度,缩短食管酸暴露时间,刺激胃窦、十二指肠的蠕动,加速胃排空,从而发挥抗胃食管反流的作用。哮喘患者有较高的GER发生率,一旦确诊为胃食管反流性哮喘,应积极抗反流治疗。西沙必利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一种药物,应是很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