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风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药脑栓康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试验

中药脑栓康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试验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第16卷 中风病研究

作者:梁伟雄 李先涛 赖世隆 王奇 谢红 黄培新 黄燕

单位:梁伟雄 李先涛 赖世隆 王奇 谢红(广州中医药大学 DME 中心,广州 510405);黄培新 黄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 510120)

关键词:脑栓塞和血栓形成;中药疗法;中风;中药疗法;气虚血瘀;中药疗法;益气活血;脑栓康;治疗应用

  摘要:为客观评价益气活血化瘀复方脑栓康(由黄芪、水蛭、葛根等中药组成)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将 111 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 56 例接受脑栓康和基础治疗,安慰剂组55例接受安慰剂和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西药脱水药(甘露醇和/或速尿)、支持疗法,不用抗凝及扩血管药。疗程为4周。结果:①试验组和安慰剂组显著进步分别为 24.08%、5.77% ,进步分别为 72.22%、88.46%,无效分别为 3.70%、5.77%,总有效率分别为 96.30%、94.23%。两组总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预期治疗 (intention-to-treat)的组间比较,总疗效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②试验组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症状的改善比安慰剂组好(P<0.01)。③未发现脑栓康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脑栓康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1999)04-0253-06

A Clinical Study of Naoshuanka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Qi-deficiency and Blood-stasis Syndrome

LIANG Weixiong LI Xiantao LAI Shilong WANG Qi XIE Hong

  (DME Center,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 Guangzhou 510405,China)

  HUANG Peixin HUANG Ya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 Guangzhou 510120,China)

  Abstract: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s of Naoshuankang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cerebral thrombosis)

  with Qi-deficiency and blood-stasis syndro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was used in this study. One hundred and eleven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6 cases of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Naoshuankang and basic treatment a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55 cases received placebo and basic treatment as control. The basic treatment included the use of dehydrating agents(e.g.,mannitol and/or lasix) and supportive therapy.Neither anticoagulants nor thrombolytic agents were used in both groups.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lasted four weeks. Results:①The remarkably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24.08% and 5.77%,the effective rate was 72.22% and 88.46%,the ineffective rate was 3.70%and 5.77%,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30% and 94.23% respectivel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and the total effect of intention-to-treat also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②After treatment, the relief of Qi-deficiency and blood-stasis symptoms was more mark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③No adverse effect of Naoshuankang was found. Conclusions:Naoshuankang was a safe and effective herbal medicine in treat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Qi-deficiency and blood-stasis syndrome, and its application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CEREBRAL EMBOLISM AND THROMBOSIS/TCD therapy;  STROKE/TCD therapy;

  QI-DEFICIENCY BLOOD STASIS/TCD therapy;

  REINFORCING QI ACTIVAT BLOOD;  @NAOSHUANKANG/ther.use

  中风病是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1,2]。随着口老年化进程加速,脑血管病(中风)在死亡顺位中不断前移,在我国居各类死因的第二位(女性居第一位),尤以缺血性中风最为常见[3]。据有关文献报道缺血性中风多为中经络,以气虚血瘀证居多[4,5]。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甚为活跃,但仍未能取得令满意的效果。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运用益气活血方(脑栓康)对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是从1995年12月至1998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首次中风病患者。

  1.1.2 诊断标准 中医按中风病急症诊疗规范的诊断标准[1]诊断为中风气虚血瘀证;西医按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并经CT检查证实者,诊断为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

  1.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40岁以上;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首次发作患者;③中风神志昏蒙较轻患者(嗜睡呼之答不确切或较轻);④中风中络、中经、中腑患者;⑤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首次发病 72 h 内入院,且发病后未经过治疗的患者。

  1.1.4 排除标准 ①出血性中风患者、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及混合性卒中患者;②非首次发作的缺血性中风患者;③脑栓塞、腔隙性梗塞患者;④属中风中脏患者;⑤中风神志昏蒙重证患者(神昏或更重);⑥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⑧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⑨发病前 2 周内常服用益气活血药的患者。

  1.1.5 分组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111例受试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作为试验组(56例)和安慰剂组 (55例) 。结果分析时,有 5 例受试对象因各种原因死亡,其观察没有达到一个疗程,故采用预期治疗(intention-to-treat)疗效评定方法进行组间比较。

  1.1.6 双盲法措施及揭盲结果 本试验所选药物,委托药厂加工生产,制成干燥细粉,过筛装入胶囊,编号为脑栓康Ⅰ号和脑栓康Ⅱ号,其外观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保持一致,研究者(包括资料分析者)和受试者双方都不知道哪种是试验药或安慰剂,其编号由专管理,待试验结束,资料统计完并得出结论后才揭盲。揭盲结果:脑栓康Ⅰ号组为试验组,脑栓康Ⅱ号组为安慰剂组。

  1.2 受试方药 脑栓康主要由黄芪 10 g, 水蛭 1.5 g, 葛根 10 g 等组成。上述剂量的中药装入 9 个胶囊,为 1 d 用量。安慰剂胶囊的用量与脑栓康相同。两组治疗方法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加用脑栓康Ⅰ号胶囊,每次 3粒,每天 3 次;安慰剂组加用脑栓康Ⅱ号胶囊,用法同上。基础治疗指西药脱水药(甘露醇和/或速尿)、支持疗法,不用抗凝及扩血管药等,两组基础治疗将尽量保持一致,疗程为 4 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2 周、4 周进行评分登记,作治疗前、后比较。

  1.3 中风病情分级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附件一),以及中医功能评分分型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脑病急证协作组:中风病急症诊疗规范的诊断标准,1994推行实施方案)。

  1.4 控制可变因素 为了提高结论的真实性,参照“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控制可变因素。

  1.5 疗效评定标准 按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对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附件四),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急症诊疗规范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1.6 统计分析 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校正法);等级资料采用 Ridit 分析(或校正法);非参数统计两样本比较,采用 Wilcoxon 检验(校正法)。所有数据均用 EPI INFO 6.04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管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治疗前两组可比性检测 结果见表1~表7。

表1 两组性别比较  N/例

 组 别 合 计
试 验 组 56 26 30
安慰剂组 55 35 20

χ2=3.32,P=0.068(P>0.05)

表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N/例

组 别 合计 40~

  54

55~

  59

60~

  64

65~

  69

70~

  74

75~

  79

试 验 组 56 4 3 8 16 15 10
安慰剂组 55 4 3 11 13 13 11

 χ2(校正法)=0.97,P=0.965(P>0.05)

表3 两组病程构成比较  N/例

组 别 合计 <6h 7~24h 25~48h 49~72h
试 验 组 56 6 15 12 23
安慰剂组 55 2 21 11 21

χ2(校正法)=3.13,P=0.373(P>0.05)

表4 两组病类诊断比较  N/例

组 别 合 计 中经络 中 腑
试 验 组 56 48 8
安慰剂组 55 51 4

χ2(校正法)=0.78,P=0.377(P>0.05)

表5 两组合并症比较  N/例

组 别 合计 高血压病 冠心病 糖尿病 其他
试 验 组 56 29 5 6 11 5
安慰剂组 55 34 7 6 5 3

χ2(校正法)=3.47,P=0.48(P>0.05)

表6 两组治疗前血瘀证、气虚证评分比较(Ridit分析校正法)  N/例

组 别 合计 血瘀证* 气虚证
轻型7~14 中型

  15~22

重型

  ≥23

轻型

  7~14

中型

  15~22

重型

  ≥23

试 验 组 56 19 36 1 37 17 2
安慰剂组 55 24 30 1 38 17 0

  * Z=1.010,P=0.312(P>0.05);Z=0.460,P=0.646(P>0.05);血瘀证、气虚证评分及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1]

表7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Ridit分析)  N/例

组  别 合 计 轻型

  0~15

中型

  16~30

重型

  31~45

试 验 组 56 7 35 14
安慰剂组 55 9 39 7

Z=1.487,P=0.137(P>0.05)

  表1~表7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病程、病类诊断、合并症、证候、神经功能等方面,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影响两组病转归的因素处于均衡状态。

  2.2 疗效分析

  2.2.1 总疗效分析 按西医疗效评定标准并结合中医综合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分析。

  总疗效经Ridit分析,结果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试验组疗效比安慰剂组好。

表8 两组治疗4周疗效比较(Ridit分析校正法)  N/例(p/%)

组 别 合计 显著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恶化
试 验 组 54 13(24.08) 39(72.22) 1(1.85) 1(1.85)
安慰剂组 52 3(5.77) 46(88.46) 2(3.85) 1(1.92)

Z=2.451,P=0.014(P<0.05)

表9 两组治疗4周预期治疗疗效比较(Ridit分析校正法)  N/例(p/%)

组 别 合计 显著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恶化 死亡
试 验 组 56 13(23.21) 39(69.64) 1(1.79) 1(1.79) 2(3.57)
安慰剂组 55 3(5.45) 46(83.64) 2(3.64) 1(1.82) 3(5.45)

Z=2.375,P=0.018(P<0.05)

  2.2.2 治疗后证候评分比较

  表10~表11结果表明,两组血瘀证和气虚证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表10 两组血瘀证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Wilconxon两样本比较,校正法)

评分

  差值

N试验组

  /例

N安慰剂组

  /例

N合计

  /例

秩次

  范围

 平均

  秩次

6 0 1 1 1~1 1.0
7 6 9 15 2~16 9.0
8 9 19 28 17~44 30.5
9 6 5 11 45~55 50.0
10 7 7 14 56~69 62.5
11 3 3 6 70~75 72.5
12 7 3 10 76~85 80.5
13 6 1 7 86~92 89.0
14 3 1 4 93~96 94.5
15 3 2 5 97~101 99.0
16 2 0 2 102~103 102.5
17 2 1 3 104~106 105.0

  U=3.12,P=0.001 797(P<0.01);血瘀证评分及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1]

表11 两组气虚证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Wilconxon两样本比较,校正法)

 评分

  差值

N试验组

  /例

N安慰剂组

  /例

N合计

  /例

秩次

  范围

平均

  秩次

4 5 14 19 1~19 10.0
5 9 12 21 20~40 30.0
6 10 7 17 41~57 49.0
7 5 5 10 58~67 62.5
8 3 8 11 68~78 73.0
9 6 3 9 79~87 83.0
10 10 1 11 88~98 93.0
11 2 2 4 99~102 100.5
12 2 0 2 103~104 103.5
13 1 0 1 105~105 105.0
16 1 0 1 106~106 106.0

  U=3.38,P=0.007 26(P<0.01);气虚证评分及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1]2.3 不良反应观察

  对所有观察病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监测。治疗前心电图检查异常的试验组 45 例,安慰剂组 48 例,治疗后复常例数两组均为 22 例,复常率分别为 48.89%、45.83%,且治疗前正常者,治疗后未发现心电图异常。治疗前外周血常规检查异常的试验组 11 例,安慰剂组 14 例,治疗后复常例数前者 9例 ,后者12例,复常率分别为 81.82%、85.71%,且治疗前正常者,治疗后未发现血常规异常。治疗前尿常规检查异常的试验组 11 例,安慰剂组 11 例,治疗后复常例数前者 7 例,后者10例,复常率分别为 63.64% 、 90.91%,且治疗前正常者,治疗后未发现尿常规异常。治疗前肝功能检查异常的试验组 5 例,安慰剂组 3 例,治疗后复常例数前者 4 例,后者 2 例,复常率分别为80.00%、66.67%,且治疗前正常者,治疗后未发现肝功能异常。治疗前肾功能检查异常的试验组 8 例,安慰剂组 7 例,治疗后复常例数前者 5 例,后者 4 例,复常率分别为62.50%、57.14%,且治疗前正常者,治疗后未发现肾功能异常。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两组治疗后心、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均未出现新的异常变化。另外,整个疗程没有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胸闷心慌、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症状。表明脑栓康的治疗是安全的。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具有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而成,并创补阳还五汤等治疗。这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用益气活血方(脑栓康)对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试验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比安慰剂组好;试验组对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症状的改善情况比安慰剂组的好;且未发现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本研究 111 例受试对象,在结果分析时,有 5 例观察没有达到1个疗程。其原因如下:试验组有 2 例,其中 1 例患者住院第 2 天出现神志改变(意识障碍、进入深昏迷

  状态),病情加重,进入中脏,经抢救无效,于住院第 2 周死亡;另 1 例患者入院时做头颅 CT ,诊断为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住院第 5 天,患者出现头痛,经头颅 MR 诊断除有脑梗塞外,未排除左侧后颅凹脑膜瘤,于住院第 3 周,病情加重死亡。安慰剂组有 3 例,其中 1 例患者合并有肺部感染,住院第 4 天患者出现呕吐,呕吐物阻塞气道窒息,经抢救无效死亡; 1 例患者住院第 2 周病情加重,进入中脏,经抢救无效死亡;另 1 例患者入院时做头颅 CT ,诊断为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住院第 2 周病情加重,复查头颅 CT ,合并有颅内转移瘤,于住院第 3 周死亡。

  脑栓康胶囊的组成为:黄芪 10 g,水蛭 1.5 g ,葛根 10 g 等。方中黄芪性甘、微温,补中益气[6,7],现代研究表明,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8,9];水蛭性咸苦、平,具有破血、逐瘀、通络功效[6,7],现代研究表明,能促进正常内皮细胞或受损内皮细胞分泌PGI2,使高脂血症家兔血浆 TXA2 含量降低,6-keto-PGF含量升高[10];葛根性甘辛、平,具有升阳作用[6,7],现代研究表明,能促进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恢复,增加 PGI2 的合成[11]。方中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化瘀之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复方有较好的抗高粘、高聚和高凝作用,对受损的内皮细胞有促进其修复的作用,能有效地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舒张血管活性物质,拮抗收缩血管活性物质所引起的脑组织进一步缺血,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12~14]。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栓康具有较好的益气、活血、化瘀作用,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安全、有效的药物,为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工作提供了临床依据。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重点课题(编号922184)

  作者简介:梁伟雄,副教授,医学硕士;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S].1994.1~25

  [2]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编.实用中医脑病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62~74

  [3] 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组及办公室.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规划纲要(1990~2000年)[S].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72

  [4] 肖诗鹰,王振海,金章安,等.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与中医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

  [5] 梁伟雄,黄培新,刘茂才,等.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2):71

  [6] 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12

  [7]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 于世增.补阳还五汤和黄芪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J].中成药研究,1983,8:31

  [9] 刘天培.黄芪药理研究概况[J].江苏医药,1978,2:32

  [10] 王达平.水蛭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兔胆固醇、甘油三酯、6-keto-PGF及TXB2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0):636

  [11] 杨国君.葛根素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及对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82

  [12] 赖世隆,梁伟雄,王奇,等.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1,2(2):32

  [13] 王奇,梁伟雄,赖世隆,等.活血化瘀复方对“血瘀证”兔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1,2(2):37

  [14] 李先涛,赖世隆,梁伟雄,等.益气活血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4):217

收稿日期:1999-06-16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脑脉通口服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
焦点新闻
·α-干扰素结合羟基脲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15例疗效观
·扶正解毒方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周霭祥治疗白血病经验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治研究
·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
·急性白血病缓解期的辨证施护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515抗瘤方剂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