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风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风二级病名探讨

中风二级病名探讨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期第21卷 学术探讨

作者:程如海 徐木林

单位: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430073)

  关键词: 中风病;二级病名;诊断;规范化

  中风是一组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的疾病之总称。其中有仅见肌肉蠕动的微风;有卒然倒仆,后遗偏瘫的击仆偏枯;还有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的大厥。其间病情轻重,预后吉凶,差距甚大。为了使中风的诊断更明确,治疗更具针对性,预后判断更准确,有必要在中风之下设立二级病名,试作初步探讨。

  1 历代医家对中风二级病名的认识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逐渐认识到中风包括几个病种,于是相继在中风之下提出了二级病名。如《千金要方》云:“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1]。前三者为中风二级病名,后者属痹证范畴。由于医家们根据各自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故中风二级病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六类:

  1.1 以病因内外分类命名 《内经》关于中风的病因有外风、内风两说。“风之伤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则为偏风”[2],是为外风入中。大厥、薄厥、仆击系内风为患。王履曰:“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与气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3]。所谓真中风为外中风邪,与类中风之风自内生者不同,故不属现代中风范畴。

  1.2 以病机特点分类命名 《素问》:“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薄厥”[2],说明薄厥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血液郁积头部。《素问》:“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煎厥”[2]。说明烦劳过度,阴精耗竭,以致肝阳鸱张,阳化风动,卒发煎厥。张锡纯根据《内经》理论,参以西学,提出脑充血、脑贫血两个二级病名。

  1.3 以病情轻重分类命名 微风、小中风系中风之轻病,如《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小中者何?其风之中,不至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大风、大厥为中风之重病,如《河间六书》:“凡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3]

  1.4 以邪中部位分类命名 张仲景根据中风的症状,推测邪中部位,“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4]倡导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分类法,后世医家大多沿用。此种分类的实质还是基于病情轻重,因为中风病位在头部,《内经》已有明训。

  1.5 以临床特征分类命名 根据中风临床特征提出的二级病名很多,如说明起病急骤的卒中;描述卒然仆倒之击仆,口眼斜之僻。暴、哑风、风皆指中风失语。此外,还有偏枯、偏风、痱风、风曳、腿风、半肢风、中风瘫痪等。

  1.6 以病程分期分类命名 击仆、大厥、薄厥、卒中是中风的初期,如楼英说:“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如此也”[5]。偏枯则为中风的中、后期。

  2 中风二级病名与厥证的关系

  考诸《内经》,厥证有二:一指突然昏倒,不省事;二指肢体和手足逆冷;现代厥证的内涵包容了此二者。由于《内经》将中风的某些二级病命名为大厥、薄厥、煎厥,又因厥证与中风有相似之处,故须辨析二者关系。

  2.1 厥证有属中风者 《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2]。此为气血逆乱于上,络破血溢,浸淫于脑,乃中风常见病种之一。故张景岳指出,大厥系“时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6]

  2.2 厥证有不属中风者 厥证昏迷时,多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并无口眼斜,手足偏废,醒后多无失语等后遗症,此则不在中风之列。《素问》:“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2],是二者与中风相去甚远。后世所谓气虚厥、血脱厥、食厥、痰厥,更非中风之属。即使《素问》大厥,也并非专指现代中风,它还包括脑血管意外之外的其它疾病。由此可见,厥证与中风的内涵有交叉重叠之处,即厥有属中风者,如大厥、薄厥;亦有不属中风者,如食厥、痰厥。况且中风并非皆见卒然昏仆,如小中、微风,则又与厥无关。

  3 中风二级病名与证名的关系

  关于中风辨证,历来根据有无神志变化及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前者再分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等若干证;后者又分为闭证与脱证,而闭、脱又有阴阳之殊。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将中风分七个证型,即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7]

  中风的诊断应以二级病名为纲,证名为目,纲举目张,则诊断明确,治疗更有针对性。不同的二级病各具特点,发展变化、预后转归迥异,治亦各有侧重,故通过辨病能掌握疾病的个性。无论何种二级病,均可出现相同证型,治疗又有相同之处,是以通过辨证能掌握其共性。辨病以明病种,审证而知证类,若经纬纵横,相辅相成。

  然而中风二级病名与证名的内涵也有交叉重叠之处。如中经络与中脏腑,作为证名,可以说明意识状态和病情轻重,但又不能据此而立法施治。因为它尚未全部包含证的五个要素,即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和病势。作为二级病名,它把中风分为两类轻重不同的疾病,有利于观察病情,判断预后。由此可见,中经络、中脏腑是介于病名与证名之间的名谓。

  4 中西医关于中风病名之关系

  中医的中风病类同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或称脑血管意外。如部分大厥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痱见于脑出血、脑梗塞,以失语、瘫痪为主症者,偏枯见于脑出血、脑梗塞的中、后期,微风见于中风先兆征,小中风多见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然而中医中风的内涵尚有不属脑血管病者,如口眼斜属中医中风范畴,西医谓之面瘫,分为神经源性和肌源性两类,可由炎症、肿瘤、中毒及脑血管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由此可见,中风与脑血管意外有很多相同的内涵,亦有不同之处,不得等量齐观。

  中医中风二级病名繁多,分类标准不一,概念比较模糊,内涵相互交叉,有的尚不能完全反映疾病本质,因而给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带来了困难。为了诊断的规范和标准化,我们认为,应该移植西医中风二级病名,并与中医病名互参,使中风诊断具备中西医两种二级病名。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类:前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脑血栓形成偏风,脑栓塞心风;后者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大厥,蛛网膜下腔出血薄厥。先作出中西医二级病名诊断,再进行辨证论治,这样有利于临床与科研。我们主张移植西医中风二级病名,并非以之取代中医中风二级病名,而是以加强中医中风二级病名发掘为前提,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研究西医病名,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虽移植西医中风二级病名,仍不失辨证论治之长,且可达到弘扬中国医学之目的。中医二级病名有利于认识中风的本质,西医中风二级病名分类清楚,内涵明确,二者互参,更趋完善。近代在中风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中,多采用西医病名诊断,中医则无对应参合之处,因此必须发掘中医中风二级病名,移植西医中风二级病名,二者互参,使中风的诊断更规范,研究更深入。

  参考文献

  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82:153

  2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83:236~237,17,16,340,250

  3 陈梦雷,等.医部全录(第6册).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83:32,18

  4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81:14

  5 楼 英.医学纲目.北京:民卫生出生社,1987:293

  6 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99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收稿日期:1998-06-27)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蜈蝎汤治疗中风后遗症125例
焦点新闻
·扶正解毒方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周霭祥治疗白血病经验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治研究
·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
·急性白血病缓解期的辨证施护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515抗瘤方剂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灵芝复方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