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胃肠道护理技术
第一节 胃肠活动的观察及异常时的护理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它具有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进入胃的食物,通过胃蠕动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搅拌、粉碎形成食糜,并借胃的运动送到十二指肠。
肠有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功能。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已基本完成,余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在大肠被吸收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如果胃肠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可出现胃肠活动的异常表现,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因此,通过对胃肠活动的观察,可了解消化道功能,从而协助疾病的诊断,加强治疗和护理。
一、恶心、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恶心是上腹部一种特殊的不适感觉,常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如四肢厥冷、皮肤苍白,血压降低、脉缓、头晕、唾液分泌等。
呕吐是指胃的内容物及部分小肠内容物不自主地经贲门、食道逆流出口腔的复杂的反射现象。
(一)呕吐的原因
1.中枢性 由于某些药物或中枢性疾病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如洋地黄制剂、吗啡和抗癌药物等;颅内疾患(血肿、感染、肿瘤)等造成脑水肿,使脑缺氧,影响呕吐中枢而发生呕吐。中枢性呕吐常无恶心等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生,呕吐后病人并不感舒适,一般与进食及食物种类无关。
2.反射性 由于强刺激传入延髓呕吐中枢或胃及肠管,使之扩张,反射性地引起呕吐,如心肌梗塞、肝炎、幽门梗阻等。
3.条件反射性 当看到、嗅到或想到某些厌恶的食物或气味时,引起胃肠逆蠕动,发生恶心、呕吐。
(二)呕吐物的观察
为协助诊断,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呕吐的次数及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记录并留取标本送验。
1.性质 一般呕吐物含有消化液及食物,偶见寄生虫。
2.量 正常成人胃可容纳1-2 L食量,如呕吐量超过一般胃容量,应考虑有无幽门梗阻或其它异常情况。
3.色 鲜红色是由于急性大出血,血液在胃内时间较短,尚未来得及与胃酸内容物发生反应;咖啡色是由于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黄绿色提示胆汁返流,呕吐大量米泔水样者,应警惕霍乱,副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4.味 一般呕吐物呈酸味。苦味多由于胆汁返流;腐败味多见于幽门梗阻。粪臭味见于肠梗阻。
此外,呕吐时的表现往往具有临床意义,如颅内压增高时呕吐呈喷射状,观察中不可忽视。
(三)呕吐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 对呕吐病人应给予热诚的关怀、同情、不嫌脏臭,减轻其紧张,烦躁及怕别人讨厌的心理压力,呕吐前有恶心的病人常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表现为低血压、头晕、目眩、出冷汗及软弱无力,同时伴有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应及时发现,安慰病人,解除其紧张心情。对精神性呕吐病人应消除一切不良因素刺激,必要时可用暗示方法解除病人不良的心理因素。
2.体位 病人站立时发生呕吐必须立即搀扶坐下或躺下,病情轻者取坐位,重症、体力差或昏迷病人应侧卧,头偏向一侧,迅速取容器接取呕吐物。婴幼儿发生呕吐时,取卧位将头侧向一边,也可将其抱起坐于膝上,右手轻轻拍小儿背部,身体稍向前倾。恰当的体位是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重要环节,胸腹部有伤口者,呕吐时应按压伤口,以减轻痛及避免伤口撕裂。
3.保持呼吸道通畅 窒息死亡是呕吐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小儿、老年、神志不清、昏迷病人及呕吐大量鲜血者,必须备好急救物品。病人呕吐时护士应陪伴在旁,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呛咳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少量呕吐物呛入气管,轻拍病人背部可促使其咳出。量多时,应迅速用吸引器吸出,发生窒息者,必要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行气管切开术。
4.清洁口腔 病人发生呕吐后,协助给予口鼻清洁。清醒病人给予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昏迷病人应做好口腔护理,检查耳内、颈部有无流入呕吐物。必要时更换衣单,整理床铺,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将呕吐物的容器及污物拿出病室,使病人有一个安静、清新、舒适的环境。
5.呕吐物处理 病人发生呕吐时,应了解呕吐前的饮食、用药情况、不适症状以及呕吐的时间、方式,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以便判断其发病原因。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送验。呕吐物标本化验、测定后应消毒处置后方可倒入下水道。常用消毒药物为0.1%新洁尔灭、2%过氧乙酸、3%碘伏、加入呕吐物内,放置2小时后再倒入下水道。盛呕吐物的容器清洗后,应高压蒸汽消毒或煮沸30分钟后,才能再用,痰盂等可放于3%漂白粉澄清液,或1%次氯酸钠溶液内浸泡2小时以上,取出备用。
6.做好护理记录 详细而高质量的护理记录是疾病诊断的重要资料。记录的内容包括呕吐前病人的各种情况,呕吐时伴随的症状。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及次数,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同时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以利于在病人水和电解质丧失的情况下作出精确的估计,为治疗提出依据。
7.呕吐不止者,需暂停进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热饮料,以补充水分。对长期、频繁及大量呕吐的病人,可根据医嘱给予补液。
二、排便的观察及护理
(一)粪便的观察
1.量与次数 正常人每日排便1-2次,平均量为150-200g,粪便量的多少与食物种类、数量及消化器管功能状况有关,进食肉类蛋白质者较素食者量少。消化不良者因食物未完全消化吸收,粪中可见大量脂肪滴、淀粉粒或未完全消化的肌肉纤维,致使量和次数增加。
2.性状 正常人粪便为成形软便。当消化不良或患急性肠炎时,因肠蠕动快,吸收水分少,排便次数可增多;便秘时因粪便滞留在肠内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使粪便干结有时呈栗子样;直肠、肛门狭窄或部分肠梗阻时,粪便常呈扁条形或带状。
3.颜色 正常粪便因含胆色素,呈黄褐色。由于摄入的食物和药物种类不同,颜色可发生不同的变化。食叶绿素丰富的蔬菜,粪便呈绿色;摄入血、肝类食物或服含铁剂的药物,粪便呈酱色,服用炭粉、铋剂等药物,粪便呈无光样黑色;服钡剂后呈灰白色。在病理情况下,如上消化道出血,粪便呈漆黑光亮的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粪便呈暗红色;胆道完全阻塞时,因胆汁不能进入胆道,缺乏粪胆元,粪便呈陶土色;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时,可出现果酱样便;排便后有鲜血滴出者,多见于直肠息肉或痔疮出血者。
4.气味 粪便的气味是由食物残渣与结肠中的细菌发酵而产生的,并和食物种类及肠道疾病有关。消化不良者,大便呈酸臭味;柏油样便呈腥臭味;直肠溃疡或肠癌者,大便呈腐臭味。
5.粘液和脓 正常粪便含有极少量混匀的粘液,它有润滑肠道、保护肠粘膜的作用。大量的粘液则常见于肠道炎症,伴有血液者常见于痢疾、肠套叠等,脓血便则常见于痢疾、肛门周围脓疡及直肠癌等。
发现上述异常情况及粪便内有寄生虫时,应立即留取标本送验,并报告医生。
(二)异常排便的护理
1.腹泻病人的护理 任何因素相起肠蠕动增快,导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而不成形或呈水样,称为腹泻。当肠内有某种刺激因素存在时,为使有毒或刺激性物质排出体外,腹泻是一种保护性症状。但严重腹泻可造成大量胃肠液丧失而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因此,对腹泻病人应注意观察、记录粪便的性质、颜色及其次数,并报告医生,同时留取标本送验。
(1)卧床休息,减少肠蠕动,及时给予止泻剂。注意腹部保暖,耐心协助不能自理的病人及时使用便盆,鼓励和劝慰病人消除焦虑不安的情绪,使之达到身心休息的目的。
(2)鼓励饮水,给流质或无渣半流质饮食。腹泻严重者,应暂禁食,给予口服补液盐,若出现脱水症状者,应按医嘱给予补液,以防水、电解质紊乱。
(3)频繁腹泻者,应注意保护肛周围皮肤,便后用软纸揩拭以减少机械刺激,用温水清洗,涂油膏于肛门周围,以保护局部皮肤。
(4)疑有传染性疾病,应做好床边隔离(按隔离病人护理)。
2.大便失禁病人的护理 大便失禁是由于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排便不受意志支配。
(1)理解病人心情,给予精神安慰。
(2)使用尿布垫或一次性尿布,一经污染立即更换,有条件时可使病人卧于有孔的病床上,以减少床褥污染。
(3)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发现有粪便污染,即用温水清洗,并涂油膏于肛门周围皮肤,谨防褥疮发生。
(4)了解病人排便规律,适时授与便盆。在可能情况下,与医生协商每日定时为病人用导泻剂或灌肠,以帮助建立排便反射。
3.便秘病人的护理 便秘是由于粪便在肠道内停滞过久,水分被过量吸收而致粪便干燥、坚硬和排便不畅。
(1)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随意使用泻剂或灌肠等方法。
(2)建立合理食谱,调整饮食习惯,在饮食中增加纤维量,适当摄取粗粮,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
(3)适量的全身运动以增加肠蠕动,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等。若病情许可,可指导病人加强腹部及骨盆底肌肉运动。
(4)稳定病人情绪,消除其紧张因素。如排便时遮挡病人,适当通风,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排便时间。危重病人,病情平稳时,护士可暂离去,以免留守床旁给病人带来窘迫感等。
(5)排便时取合适的体位和姿势有利于发挥重力作用,以增加腹内压力。如在床上用便盆时,可视情况将床头抬高成高斜坡卧位,有助于排便。厕所应装置扶手,便于扶撑。
(6)对于发生便秘者,可用针刺疗法,腹部作环行按摩,也可采用简易通便、灌肠或服泻药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