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胃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33例原发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析

33例原发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析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2期第13卷 经验交流

作者:黄锦雄

单位:黄锦雄(广西柳州市民医院血液科 柳州,545001)

  原发胃肠道淋巴瘤(PGIL)临床表现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相似,为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现将近10年来,我们遇到的33例PGIL病作一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近10年来,我们遇到经病理证实的PGIL 33例,原发胃淋巴瘤(PGL)26例,原发肠淋巴瘤(PIL)7例。33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全身无浅表性淋巴结肿大。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骨髓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③无纵膈淋巴结肿大。④X线或内窥镜检查,证实胃肠道有肿瘤性病变,并有内窥镜活检或剖腹探查的病理学证据。⑤外科手术时,除胃肠道病灶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外,无其他部位病灶。⑥胃肠道病灶发现后,6个月内未发现胃肠外浸润。临床分期与病分型:根据体检、辅助检查、手术及病理学检查,参照Ann Arbor和Musshoff进行分期。按照1985年成都会议修订案进行病理分型,并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查,选用抗体是UCHL1,L26,LCA。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

  年龄平均41.8(5~73)岁,中位数年龄47岁。PGL平均年龄47.5岁,PIL 43.4岁。40~59岁是高峰发病年龄(52.5%)。男20例(PGL 15,PIL 5),女13例,(PGL 11,PIL 2),男∶女=1.5∶1。

  2.2 临床表现

  常见临床症状与体征见表1。

表1 常见症状与体征

症状

  体征

PGL PIL 合计
n % n % n %
腹痛

18

69.2

6

85.7

24

72.7

消瘦 16 61.5 4 57.1 20 60.6
黑便 11 42.3 0 0 11 33.3
腹块 7 26.9 3 42.8 10 30.3
贫血 5 19.2 1 14.3 6 18.2
发热 3 11.5 2 28.6 5 15.2
便血 0 0 2 28.6 2 6.1

  2.3 病变部位

  根据内窥镜检查、手术探查及切除标本所见,肿瘤在胃窦8例(24.2%),胃体7例(21.2%),胃体和胃底5例(15.2%),胃窦和胃体3例(9.1%),胃体和十二指肠3例(9.1%),小肠4例(12.1%),回盲部2例(6.1%),直肠1例(3.0%)。

  2.4 临床分期与病理分型

  ①临床分期:ⅠEA 2例(6.1%),ⅠEB 1例(3.0%),ⅡE1A 6例(18.2%),ⅡE2A 20例(60.6%),ⅡE2B 4例(12.1%)。②病理类型:PGIL低度恶性组中淋巴浆细胞性1例(3.0%),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1例;中度恶性组中弥漫性裂细胞性9例(27.3%),弥漫性无裂细胞性17例(51.5%);高度恶性组中弥漫性无裂细胞性5例(15.2%)。免疫组化染色检查:B细胞来源29例(87.9%),T细胞来源1例(3.0%),免疫组化染色未标记出3例。

  2.5 X线、内窥镜检查及手术标本所见

  7例肿瘤向腔内隆起,最小直径0.3 cm,最大直径12 cm;22例肿瘤表面有大小、数量、深度不等的溃疡,最小直径0.5 cm,最大直径2.5 cm;4例多发性溃疡伴粗大粘膜皱襞;9例胃肠粘膜增厚。32例术中发现病灶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经病理学证实淋巴结累及30例。16例切断缘有累及。33例术中探查未发现肝、脾、胰受累。

  2.6 治疗

  33例PGIL都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6例,余只做单纯切除肿瘤及其引流区域肿大的淋巴结。4例术后辅以化疗,1例转外院放疗。常用化疗方案:COP和CHOP。

  2.7 预后

  目前,3例存活,19例死亡,11例失访,死亡者生存期(自确诊开始至死亡)6 d至103个月,平均8.6个月。5年生存率7.3%。死亡主要原因是:淋巴瘤复发11例(6例复发灶在腹腔外),消化道穿孔3例,全身衰竭1例,其他疾病死亡4例。

  3 讨论

  PGIL是常见的结外淋巴瘤,本组PGIL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是:①发病高峰年龄40~59岁。②确诊时Ⅱ期病占多数。③中度恶性组占多数,B细胞来源占多数。④未发现霍奇金病。⑤由于PGIL常见临床表现与体征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相似,并且PGIL病变多原发于粘膜下层,早期确诊有一定困难。因此,内窥镜对可疑病灶要多方位,同一部位重复取样直到粘膜下层,可提高取样阳性率。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早进行剖腹探查,术中冰冻切片,明确诊断,以利决定手术方式。⑥PGIL常表现为局部病变,大多数可通过手术切除。本组病中,近半数者在切断缘发现有肿瘤累及。由于PGIL多原发于粘膜下层,肿瘤界限不甚明显,容易造成肿瘤残留,因此在术中应对切断缘组织做冰冻切片,以防止切断缘肿瘤残留。本组33例5年生存率低于文献报道,与治疗方式有关。蔡则骥等认为:对ⅠE、ⅡE、ⅢE期PGIL根治性手术切除应作为第1线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腹腔局部照射),可提高生存率。本组病手术后,淋巴瘤复发灶半数在腹腔外,这可能与非霍奇金淋巴瘤“跳跃式”转移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对病灶引流区域淋巴结受累的中度恶性或高度恶性PGIL病,做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应将联合化疗作为主要的辅助治疗。由于本组病例数不多,并且无随机分组比较,结论有待进一步论证。■

(收稿日期:1999-07-12)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25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焦点新闻
·异基因骨髓移植逆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之骨髓纤维化(
·以双侧乳房包块为首发症状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制
·乳腺癌并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
·母子同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原发性耐药的表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1例
·急性白血病患者周期素D<sub>1</sub>及其激酶抑制蛋白p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