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胃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重新评价胃肠道钡剂造影在现阶段的作用及任务

重新评价胃肠道钡剂造影在现阶段的作用及任务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年第5期第32卷 *专论*

作者:陈九如 徐家兴

单位:200070 上海闸北中心医院(陈九如);北京,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徐家兴)

  以钡剂作造影剂的X线胃肠道造影技术始于1910年。长期以来,它一直是医疗临床对胃肠道疾病作出诊断的主要和首选方法。甚至连胃肠道外脏器(肝、胰等)的占位病变也常依赖其进行间接诊断。60年代后期,胃、结肠纤维内镜,以及随之出现的电子纤维内镜在临床相继应用,它可自器官腔内直接观察粘膜面的变化,还可摘取组织作病理活检,使起源于粘膜面上微、浅、细病变的检出率大为提高。这一发现使X线胃肠道造影受到挑战,不但改变了胃肠造影对胃肠道病变诊断的一统地位,更出现了许多对胃肠道造影的不同认识与评价,其中也不乏一些过激者。据美国胃肠放射学会调查69家放射诊断单位12年来钡检总数的变化,上消化道造影下降了24%,结肠检查下降了29%,平均下降了25%。国内也有类似情况。一些有经验的胃肠放射学家甚至放弃了从事多年的研究,年轻的放射工作者又热心于CT、MR等新技术,轻视胃肠道造影技术,使胃肠造影检查的数量与质量都趋下降,甚至滑坡。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但内镜的出现对X线胃肠造影的影响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它促使许多胃肠放射学家清醒地认识到钡剂单对比造影技术确实使许多病变难以发现,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必须加以改进提高。60年代,日本学者在传统的单对比造影技术基础上,发展并创造了崭新的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技术。同期,国内不少放射学家也在造影用钡剂、辅助用药(粘液清除剂,产气剂)、造影技术与方法、成像原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果。80年代是我国胃肠道双对比造影开展得最为红火的年代,经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出的早期癌、表浅性糜烂病变、线性溃疡越来越多,使许多原先单对比造影难以检查的部位如贲门区变得易于诊断。重新确立了胃肠道造影的地位,取得了良好的声誉。遗憾的是,这一成果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持久深入的推广应用。

  胃肠道多相造影检查不但能与内镜一样对粘膜表浅性病变作出诊断,它更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殊长处,在胃肠疾病的诊断中有着其他方法所无法实现的作用。

  1.众所周知,上胃肠道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它们均无特异性,临床医师通常难以根据临床表现判断出患病的确切器官而作出疾病的诊断。必须有赖于物理诊断方法,而产生这些症状的病变又不外乎来自几个方面:占绝大多数的是起源于胃肠道器官粘膜的病变,如炎症、糜烂、溃疡、癌等;其次为起源于器官粘膜下的病变,如非上皮性良、恶性肿瘤(平滑肌、脂肪、神经);功能性病变,如返流性损害,失弛缓症等;再次为以器官形态改变为主的病变,如各种类型的器官扭转,憩室,疝等;以及来自胃肠道外器官(胰、胆、卵巢、子宫)病变所引起者。毋庸置疑,对此临床所要求的初选物理检查方法,必须是能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病变都能兼顾地作出判断者。融单对比与双对比技术于一体的多相胃肠道造影检查,不但能观察器官本身以及邻近器官病变所造成的被检器官的形态改变,还能了解器官的功能状态,基本上能满足临床的这一要求,当然是理想的初选检查方法。

  2.为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的需要,对一个疾病的诊断,应该尽可能地实现四个目标:病变的部位——定位、患何病——定性;病变的程度(大小,范围等)——定量;以及病变的阶段——定期。即所谓“四定”诊断。作出“四定”诊断的基础则是疾病的病理形态及病理生理改变。一切物理检查手段(利用光学的内镜;放射线的X线造影、CT;声学的超声、超声内镜;MR等)都是力求能客观地反映这一病理改变。各种检查方法之间的评价也只能是以这一标准为准绳。

  良好的胃肠道多相造影检查除可以显示被检器官的位置、形态、粘膜及粘膜下病变造成的(不同大小、程度、范围)病理改变外,还可观察器官的运动、接纳、排出等改变,了解疾病所造成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1)显示病变:利用单对比充盈技术能完整地显示器官的全貌,发现器官的位置、大小、形态方面的异常,作出如器官扭转、憩室、疝等病变的诊断;依据病变所造成器官的不同变化以及病变与器官的相互关系,对大多数患者都能容易地确定病变的起源,即器官本身、器官壁内或器官外;也能显示病变的结构类型,是隆起、凹陷,抑或为凹陷+隆起。(2)作出定性诊断:胃肠道造影检查是依据病变在不同造影条件(充盈、粘膜、双对比及加压)下所呈现的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影像学征象,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的。长期以来放射界积累的这些特征性征象很多,如粘膜下平滑肌肿瘤的“牛眼征”,粘膜糜烂的“靶征”,恶性肿瘤的“白、毛、僵”征,以及早期胃癌的“阶梯样皱襞”等。双对比造影质量越好,显露的X线改变越能反映客观病理实际,其诊断正确性就越高。(3)认定疾病的程度:运用多相检查技术的胃肠道双对比造影,在气体的衬托下,由钡剂勾出的病变极为清楚和完整。对病变的大小、范围及类型的判断极有价值。如BorrmannⅠ型癌,它不但能完整地显示突向腔内的肿块大小与形状,更能显示肿块与胃壁的附着情况,对外科手术十分有利。胃肠道多发原发肿瘤的病例并不罕见,有同一器官的,如食管多发癌、胃多发癌;也有多器官的,如食管-胃,食管-胃-直肠多发癌。术前的检出与确诊尤为重要。只要加以注意,胃肠X线造影检查对其诊断是不困难的。而其他物理诊断手段则很难将病灶全部检出,造成严重的遗漏。

  对胃肠道良性或功能性病变的诊断,同样也有“定量”的概念,如诊断溃疡的大小与数目。检查返流性疾病时,发现返流的存在,观察返流的形式,以及估计返流“量”,X线造影对此也是能作出诊断的。(4)判断疾病的阶段:胃肠道造影有时还可对疾病作出“定期”诊断。如龛影的检出,当是溃疡的“活动期”,线形钡影提示溃疡在“愈合中”,而瘢痕形成则是溃疡的“愈合期”。对癌肿病变的分期,双对比造影时,有时可根据呈现的征象作初步判断,如早期癌的特殊皱襞改变与进展期癌的“胃壁僵硬”征。当然,对癌肿的术前分期,还应结合CT检查。

  综上分析可见,完善高质量的多相胃肠道造影检查,不但能对胃肠道器质性与功能性病变作出诊断,根据造影中所提示的信息,更能对其作出从定位、定性、定量到定期更为全面的判断,具有其特点和优点,且操作方便,病痛苦少,因此仍应是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和首选的检查手段。与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应该是互为补充,相互扬长避短,而不是被取而代之,当然,关键是要保持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的质量,不断总结、提高。可喜的是,据上海市三家大型综合性医院调查表明,胃肠造影数在90年代初一度下滑后,自1996年度起又以9.8%的比率开始回升。当今的胃肠造影诊断学是由好几代老一辈放射学家们倾注了无数心血所创造、所积累起来的较为完整的医学宝贵财富,我们理应继续实践,不断探索、改进、提高,为胃肠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作出贡献。

(收稿:1997-07-11)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X线及CT诊断
焦点新闻
·自制乳腺显像装置用于<sup>99</sup>Tc<sup>m</sup>-MI
·<sup>99m</sup>Tc-MDP核素显像诊断乳腺肿瘤的研究
·乳腺癌术后核素全身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房亲肿瘤显像诊断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腺显像探查隐性乳
·<sup>99</sup>Tc<sup>m</sup>-MIBI显像对乳腺癌腋窝转
·<sup>153</sup>Sm-EDTMP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
·<sup>131</sup>I-层粘连九肽的合成及在荷乳腺癌裸鼠中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