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清热法治疗面部痤疮的临床观察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第19卷 临床报道
作者:高志莉 穆怀萍 王素文 陈冰
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00193
关键词:痤疮;化瘀清热法;挑刺法;刺络法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7145(2000)01-0030-02
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1],是青年人多发的皮肤病。好发于颜面部,形成黑、白头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等皮肤损害,影响美容。近年来,笔者应用中医化瘀清热法治疗面部寻常痤疮69例。疗效理想。
1 临床资料
69例痤疮患者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43例;年龄最大的34岁,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21.5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平均病程279.84天。皮疹分类,以黑白头粉刺为主的57例,以囊性炎性丘疹为主的12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内服:选用协定处方,以化瘀清热为主,方剂组成为:赤芍、归尾、红花、生地、丹皮、黄连、黄芩、大黄、生石膏、银花、连翘、柴胡、枳壳等。第一煎煮沸20分钟,取汁300毫升,分早晚各服一半。第二煎煮沸30分钟,熏蒸及敷洗面部,每晚一次。
2.2 挑刺法:背部脊柱两侧旁开0.5寸,自肩至腰各挑3~5针,挑刺后加用闪火罐,令其出血,每处出血约0.5~1毫升左右。每日1次,位置交替使用。
2.3 刺络法:大椎穴处,常规皮肤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3~5点,加用闪火罐。令其出血1~2毫升,隔日一次。
以上治疗1月为1疗程,连续观察2~3个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
皮疹消退95%以上者,为临床治愈;皮疹消退50~95%者,为显效;皮疹消退30~50%者,为有效;皮疹消退不足30%者,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表1 皮疹分类与疗效的关系
皮疹分类 |
总例数 |
临床治愈
例数(%) |
显 效
例数(%) |
好 转
例数(%) |
无 效
例数(%) |
总有效率
(%) |
黑白头粉刺 |
57 |
17(29.82) |
34(59.65) |
6(10.53) |
0(….…) |
100.00 |
囊性炎症丘疹 |
12 |
3(25.00) |
7(58.34) |
1(8.33) |
1(8.33) |
91.67 |
合 计 |
69 |
20(28.99) |
41(59.42) |
7(10.14) |
1(1.45) |
98.55 |
Ridit检验 u=6.5924 p〈0.01
表中可见:黑头粉刺治疗效果优于囊性炎症丘疹,两者疗效分布经Ridit检验u=6.5924,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
69例痤疮病人疗程最短的17天,最长的65天,平均疗程39.73天。1个疗程内见效的占86.51%。皮疹分类中黑白头粉刺疗程较短,平均疗程23.64天,囊性炎症丘疹疗程较长,平均疗程42.92天。
5 体会
5.1 痤疮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很多,但单独使用一种药物或方法治疗结果并不满意。我们根据中医理论采用化瘀清热法,内服、外治并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治愈率为28.99%;总有效率达98.55%。治疗黑白头粉刺的疗效优于囊性炎症丘疹,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患寻常痤疮的患者应尽早接受治疗,反复发作形成囊性炎症丘疹,将影响疗效,拖延疗程。
5.2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内分泌紊乱、皮脂作用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是痤疮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肺、肝、胃经郁热是其主要的病因,《诸病源候论》记载:“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医宗金鉴》曰:“肺风粉刺肺经热,……”一般认为痤疮表现为紫红色沉着性皮损者多为肝胆有热,气滞血瘀之证。总之,肺胃郁热,痰湿之邪不能下泄,而郁于内,上逆熏蒸皮肤而发痤疮。痤疮之证皮损在表,根源在里。因此,笔者采用化瘀清热法治疗痤疮,内外同治,表里兼施,使其郁热得散,邪热得出,经脉通达,血和风退。中药中:赤勺、归尾、红花、生地、丹皮活血化瘀;黄连、黄芩、大黄、生石膏、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挑刺法选华佗夹脊以疏调督脉,宣阳逐郁。刺络法选泄热之要穴大椎,以泄邪热。诸法共用,以见良效。
寻常痤疮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皮肤病之一,发生于青年人,影响美容。据研究报导:中草药在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减少皮脂分泌两方面均具有应用和研究的前景。笔者运用化瘀清热法治疗痤疮,收效快,疗效高。但该疗法的运期疗效和复发率的控制等问题还需继续观察探索。该疗法的作用机理也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收稿日期:199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