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家问诊“危机”处置
■新闻回放
谣言兴风作浪
春节前,广州出现多例非典型性肺炎致死病例,几家医院有数位患者死亡。此事经过电话、手机短信、口耳相授,再加上广东政府部门声音的缺失,怀有各种目的的人的煽风点火,终于演变成了谣言。
2003年2月10日晚,这场抢购醋及板蓝根等药品的风波波及福建。更多原本在期待一个权威说法的人们,经过一阵等待和恐慌后,终于也选择了网络和道听途说,其中最有根据的是,白醋治这种病毒最有效,于是在这个非常时刻,醋变成了救命的秘籍。
原本售价1元多的醋价格疯涨百倍,最高的竟卖到300多元。而一包板蓝根的价格也从2元涨到数十元甚至上百元。同时抢购的人还把目光对准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在那天以一瓶50元的价格买了一箱白醋的小周,听到的谣言版本是:这是类似鼠疫的肺炎,在福州已经造成数百人死亡,传染性极强,省某大医院由于准备不足,结果数名医护人员染病丧命。面对抢购的人们,小周当时想,600元买到一箱醋真是赚了。
所幸的是,卫生、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及时介入,谣言渐渐平息,一夜之间,醋涨醋落。
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甘寂寞的不法之徒又掺和了进来,兴风作浪,抢购盐米的风波再次来临,继续着上一轮的故事。同样,谣言也破在一夜之间。
经历风波后的人们,轻而易举地记住了那个原本拗口的医学名词——非典型性肺炎。
政府立马平乱
紧挨在一起的这两场抢购风,能够如此快地散去,应该说政府部门的努力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10日晚,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马上联合召开新闻通报会,通报广东非典型性肺炎相关情况,让市民不要轻信谣言,省防疫站紧急通知各地加强监控。
次日上午,省工商局接报后,马上责成公平交易处发出了第一份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工商部门维护食醋、板蓝根等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物价部门也召开了紧急会议,提出了加强调控的临时性措施,并报上级批准后马上执行;各部门的相关执法人员立即开展市场检查。
这一切,都源于各个政府部门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制度。
据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项从1999年开始探索的制度,目前已相当完善。首先是信息采集,省工商局主要通过政务请示制度、政务报告制度、值班制度以及市场主动巡查制度,来收集市场各个方面的信息。其次是信息反馈,在接到突发事件后,如果比较严重,各地市的局长必须亲自到现场指挥,然后至少一日一汇报,及时把信息汇报给省局,以便省局迅速做出决策,维护市场稳定。在遇到特别严重的突发事件的时候,省工商局还有专门成立的市场执法和抢险救灾应急分队,这个分队主要由3组人员构成,分别负责市场执法、查办、指挥。
■事件反思
广东部分地区非典型性肺炎的有关谣言波及福建,接连引发抢购风。我省有关部门立即反应,使风波很快平息。风波过后,社科专家给未来的“危机”处置把了脉。
法律法规的缺陷
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祥健说,有几个法律问题值得深思。首先是有些人为了达到牟利目的,散布谣言,导致抢购风波,影响了群众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从法理上分析,这样的行为构成了犯罪,但我国目前对此没有明确的立法,因而对这些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其次,按法律规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的,可以处以罚款、吊销执照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此类行为,发生得快,消失得也快,给执法部门的查处带来困难。因而,如何防范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涉及政府要建立、完善预警机制,用这种机制将事件扼制在萌芽状态。
权威声音的缺席
此次风波迅速得到平息,“并不代表我们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可以高枕无忧”。陈祥健认为,首先是政府部门对公众的承受能力过于自信。他说,如果广东政府部门在年前发现该病的时候,就将整个事情搞清楚,更早让公众了解,而不是遮遮掩掩,就可以扼制危机的膨胀,恐慌也就不会发生,谣言也不会到处传播。
其次是政府权威性声音的缺失,这声音正是政府部门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自信。陈祥健说,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已是一个通讯发达、信息开放的社会,民间的信息传播渠道也更加宽大。因此,当一件令大众非常关注的事件发生后,已很难有一种力量能够完全封闭有关信息的传播。如果此时主渠道不通畅,那么种种其他“辅助通道”反而成为强势声音,于是谣言传播越来越广,“失真越来越严重。
信息征集的缺欠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征集机制。”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黎昕指出,有了相应的信息征集机制,才能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报,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出了事再来紧急收集资料。比如说,信息征集部门可在市区布多个点收集有关的资料,在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来临之前,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预测。即使没有疫情,一切还都只是谣言的话,各布点收集的资料也是铁的事实,能让谣言不攻自破。信息征集部门收集的这些资料,对事件发生后有关案件的侦破也是至关重要。陈祥健也认为,如果有预警机制,政府将会准备得更加充分,损失就会更小。
稀缺资源的缺失
黎昕说,在预警机制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稀缺资源征集制度。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有可能成为稀缺商品的,都是稀缺资源,这些资源在关键的时候控制在政府手中,就可以很快扼制抢购风。以此次的抢购风为例,在发生事件之前,政府的信息征集部门如果能闻风而动,收集了足够的信息,对目前市场上食醋等资源情况有足够详细的了解,那么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控制好供应商,从而控制好资源,让抢购风难以出现。而对稀缺资源的控制,也使得假如在一些地方确实资源紧缺的时候,可以征集其他地方的资源投放当地市场,稳定物价,稳定民心。
危机教育的缺位
黎昕认为,在这些方面,国外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做法。同时,公众危机意识教育也需加强。很强的从众心理,过大的非理性情绪,缺乏面对危机的正常心态,将更易引发抢购风。
省委省政府接连批示 严密监视市场动态
本报讯 连日来,省委、省政府对市场动态高度重视,对维护市场秩序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要求工商部门严密监视目前市场运行动态,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哄抬物价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
好又多撤了告示
本报讯 福州市五一路铁道大厦好又多(广场)超市,要市民购满50元才能多买盐一事,经本报昨日A4版披露后,引起工商部门及福州好又多百货有限公司的重视,12315已通知该店撤销告示,该公司当天表示将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内部处理。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好又多广场店时,看到相关告示已被撤下。福州好又多百货有限公司第六事业部副总办主任张以馨、开发部助理唐雪云来到本报,告诉记者:“广场店的做法不是福州好又多整个体系的做法,其他几个分店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该店做法没有报经公司同意。”张以馨解释说,该店店长近期回家休假,由生鲜部门的负责人代店长,福州出现抢购食盐风波后,代店长本意是为了防止不法商贩抢购后拿出去高价倒卖,但因为没经验操作不妥当。
抢盐风已经平息
本报讯 昨日,从省盐务局方面传来消息,我省各地食盐抢购风已渐渐平息,部分网点的限购措施已经取消,其他网点也将视情况及时取消限购恢复正常供应。
13日,我省部分地区群众听信谣言抢购食盐,当日本报即请来盐业部门专家,逐一破解谣言(本报昨日A4版报道)。昨日,省盐务局食盐专营处处长林高日告诉记者,13日一天全省共售出小包装碘盐约六七千吨,是平时25天的销售量。至昨日上午,我省个别地区仍有零星抢购、多购食盐的情况,但到下午大多数人已经相当平静,街头也不见有人排队购盐。林高日说,目前各生产基地都在加大马力生产,各盐业公司的库存量也能满足供应,绝对保证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省盐务局盐政处处长余铃生介绍说,昨日,全省各地盐政人员都进入市场巡查,维持市场秩序,防止私盐、假冒碘盐、工业盐充斥市场。
本报记者 陈敏/李进/魏洪平/阮丽张/实习生/何旌
海峡都市报
200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