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非典型性肺炎专题 > 相关社会新闻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考验在春天——2003:非典型肺炎事件备忘录

考验在春天——2003:非典型肺炎事件备忘录

  南方网讯2003年,“属羊”的春天,一场非典型肺炎携各种谣言袭来。广东在经历了一阵局部的慌乱后,又站稳脚跟,恢复了往日的坚定自信。

  备忘一:在病毒和谣言的考验面前,我们有优势,也有弱点

  2月8日,们结束春节7天长假上班,便被卷进一场怪病的谈论与恐惧中:有一种病容易传染,且原因不明,无药可治,很多医生也被感染倒下,有的医院还关了门。

  2月10日,省里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情况;第二天,省卫生厅和广州市政府郑重召开新闻发布会,回答了境内外记者各种问题。于是,一个真相呈现在们面前:从去年11月16日至今年2月9日,全省在佛山、河源、中山、江门、深圳和广州出现非典型肺炎,累计报告病例305例(其中医务员发病105例,无1例死亡),死亡5例,治愈59例。

  此后,虽然继续有少数新发病例出现,但情况终被有效控制,大批病已康复出院。

  这时们才了解到,对抗非典型肺炎的战斗早就打响了。

  去年11月16日,佛山市第一民医院收治一例特殊肺炎病,事后才知道这就是广东省第一例非典型肺炎病例。

  今年1月2日,广东省卫生厅接到河源报告,称发现2名特殊肺炎患者,有8名接触上述两例病的医务员被感染。当天下午,省卫生厅就派专家组到河源调查,指导治疗。

  1月21日—22日,中山市发现类似病例。省卫生厅立刻组织专家前往调查和指导。专家组经过分析,确定这属非典型肺炎,病因不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有一定传染性。

  1月23日,省卫生厅向各市卫生局和有关医疗单位通报情况,要求学习和掌握专家组提出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春节期间,广州地区非典型肺炎病例不断增加,各种传言随之笼罩着节日的羊城。

  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2月9日,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一行7到广东省督导防治工作。

  在对抗非典型肺炎过程中,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界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广大医务员顶住病毒感染和谣言中伤的双重压力,坚守职责,从死神手中夺回大量患者的生命,但是100多不幸感染。医务员感染数之多,前所罕见。

  而在整个事件中,比非典型肺炎对们包括医务员身心造成的重创更甚的,是通过网上发布、短信传播、口口相传等途径散布的各种离奇谣言。

  以中山三院为例,什么“中山三院已被封锁”,“防化兵已经包围了中山三院”,“中山三院死了100多名医生”,无奇不有。一时间,们到了中山三院附近都绕着走。医院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在谣言的蛊惑下,们失去了判断和理性,疯狂抢购板蓝根、白醋、抗病毒口服液等。这些物品的价格顿时飞涨,原本8元的板蓝根冲剂卖到了25元、30元,不少地方还脱销,甚至一些假冒药品也遭抢购。

  一些不法药商暗中造谣,说他们的药可以防治非典型肺炎,于是马上被抢购。

  在这场风波中,媒体扮演的角色令回味。2月10日之前,媒体对事件似乎视听闭塞,毫无反应。2月11日,政府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后,媒体终于发挥了应有的喉舌作用,通过各种报道解惑释疑,风波渐渐平息。

  谁知一波方平,一波又起。2月12日傍晚,广州及周边地区群众抢购食盐粮油,许多商场售罄。抢购者疯狂的理由竟是来自收到的短信和各种电话,声称非典型肺炎病毒是缺“碘”,所以含碘盐有用。还有一部分因其它传言加入抢购行列。这一次由于辟谣及时,抢购风迅速销声匿迹。

  备忘二:当病情和谣言被遏制,我们要反思,更要增强应急能力

  当病情已被控制,当谣言已被消弭,当风波已被平息,整个社会已经从恐惧脱身,转入对事件的思考,一个个的“为什么”、“如何”被提了出来。

  为什么一个在医学上没什么大不了的病,搅得满城风声鹤唳?

  为什么那么多加入这场闹剧中?

  答案可谓不少,有的把公众作为分析主体,得出了公众心理脆弱的结论;有的把政府作为关照对象,认为政府应该及时公开有关信息;有的从分析大众传播原理入手,找到“机制不健全”的“病因”。

  无疑,作为传谣信谣、加入抢购潮的群众,是盲目的。他们因为缺乏对病情的了解和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本能地作出反应,如同一群慌乱的羔羊,这是一种在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正常心理防卫。盲目之中有它的理由,尽管也有防卫过当,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似乎不必过分指责。

  而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对危机的应对以及相关机制的建设上。非典型肺炎在春节前已经发生,传言也开始在社会上散播。而政府和主流媒体对此有个公开说法,是直到一个多月后的2月10日。此时,已经满城风雨,心惶惶,显得被动。不少专家认为,公布的时机应该更早一些。

  其实,在信息社会,传播的手段非常丰富,不公布不等于不传播,信息主渠道不发挥作用,“小道消息”就会大行其道。此次事件中种种传言满天飞,就是这种现象的缩影,也是对社会的嘲弄。

  与对“为什么”的追问相关的,是对“如何”的探究。比如,如何提高群众的心理素质?如何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在突发事件中的引导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强文化教育和信息沟通对提高公众整体素质和判断能力非常重要,假如你知道通风可以预防非典型肺炎,就不会躲在家里不出门了,假如你对目前食盐和粮油状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不致于一口气高价买回300斤大米堆在家里。

  公众的心理脆弱,固然与个体状况有关,比如加入抢购板蓝根、粮米的主要是下岗职工或中老年,但就整体而言,这种脆弱都可以在信息不明和政府声音暗弱方面找到原因。如果信息不明,在突发事件面前,公众就会缺乏安全感,就只能作出本能的反应。因此,公众的理性来自自信,而其自信来源于政府的自信。政府应该有相信群众处理信息的能力。谣言止于公开,知情是群众的定心丸,扩大群众的知情权,是建设政治文明的题中之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政府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政府提供什么,社会公众就接受什么”阶段,而要转变成为社会公众实现其知情权而提供信息服务。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再不能沿袭过去突发事件的老套路,而要针对信息社会的特点,与主流媒体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当们迫切想了解事件准确信息时,如果主流媒体沉默不语,那么后果只能是以讹传讹,愈演愈烈。事实上,当抢油抢米抢盐风波骤起时,由于有关部门和媒体有了良性的配合,处置迅速,效果就与前面大相径庭。

  一些有识之士就此进一步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具体意见。全国大代表黄德明向省政府建议,立法加强疫情预警应变。多位省政协委员建议成立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协调小组,及时公布疫情以免恐慌。

  针对这次风波中,一些不法商家恶意造谣,大发“灾难财”的行为,华南农业大学制度经济学专家罗必良教授提出,建立商业道德的显示——表达系统,通过社会评价系统,让那些不法商家付出代价,维护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稳定。

  在羊年的春天,一阵“狼来了”,让我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愿闹剧不再重演,但愿我们更加成熟和理性。

南方网

2003.02.17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广州防感冒抗病毒类药物畅销,部分药物卖断市(图)
焦点新闻
·谣言令鸡蒙冤,省农业厅:广东省未发现禽流感
·非典型性肺炎三大罪魁(图)
·你真正了解“非典型性肺炎”吗?
·用排除法找出疑凶
·非典型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非典型肺炎病原确定衣原体,部分专家有异议
·认识非典型性肺炎(图)
·广东非典型肺炎病因基本确定病原为衣原体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