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院首次强直性脊柱炎基因治疗有望
我国400多万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基因药物治疗有望!记者23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获悉,该院风湿病学科古洁若教授近日首次在国际最具影响力的风湿病杂志《关节炎与风湿病》上发表了7篇系列文章,首次报道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新的“细胞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应答”的作用和意义,为基因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靶点。”
据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遗传免疫相关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受累的部位除脊柱和外周关节外,其它系统如眼、肠道、心脏和肺也会受损。该病致残率高,5到10年内致残率达到30%到40%.目前国内有400多万患者,其中95%是17岁到30岁的青壮年。
古洁若教授介绍说,过去临床研究发现90%患者的发病与遗传有关,医学界初步论证确定该病与一种叫HLA-B27的基因有关,但发病机制一直不明。
而此次该院风湿学科通过跟德国、比利时以及美国专家合作,对患者进行新药物试验,并率先利用基因微阵列扫描技术,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基因,终于发现了从炎症发生、发展到关节器官破坏的三个环节的免疫机制,涉及趋化因子受体及其配体、人髓样细胞核分化抗原、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和“金属蛋白酶-3”等4个新的致病基因。
这个研究成果为新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理论“靶点”,对于老年痴呆症、类风湿等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也富有启示意义。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今年1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00万元资助。美国权威专家近期还专程赶到广州,与古教授饶有兴致地展开探讨。(记者 张蜀梅 实习生 陈枫 通讯员 徐平鸽)
2004.02.25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