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β-葡糖醛酸酶活性改变及临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年第5期第0卷 临床经验
作者:杨波 朱善德 于众 张弘 杜晓炬 康健 蒲菲菲
单位:杨波 朱善德 杜晓炬 康健 蒲菲菲 沈阳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 辽宁省沈阳市 110015; 于众 张弘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1
关键词:肝肿瘤;葡糖醛酸酶/ 分析;癌,肝细胞
Subject headings liver neoplasms; glucuronidase/ analysis;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R 735.7
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C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β-G活性变化,旨在对β-G与HCC的关系进行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共选取HCC患者63例,其中42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取术前及术后l wk空腹静脉血;42例手术切除肝癌组织标本,均经病理确诊,其中高分化者16例,中低分化者26例. 另取106例健康献血员,13例肝外伤手术切除肝组织石蜡切块标本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血清学检测 血标本均为空腹静脉血,用量3 mL,离心后取血清在-40℃保存. 为减少误差,取相近时期健康献血员血清,用ELISA法测定. 样品吸光度值/ 阴性对照吸光度值≥2为阳性. 阳性样本以倍比方式稀释至阴性时的滴度为测得值,单位为滴度,方法参照文献1.
1.2.2 组织学检测 分别对42例肝癌组织及13例对照组标本取材,经常规制作石蜡连续切片,厚度4 μm. 抗β-G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1∶200,采用ABC法,每例均用PBS代替Ⅰ抗作空白对照,光镜观察. 着色标准: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β-G阳性反应细胞,每例标本记数200个细胞,以每100个计数的细胞中呈阳性反应细胞数表示. 根据β-G阳性反应细胞数量分为三组,阳性细胞百分率≤25%为(-),25%~50%为(+),50%~75%为(++),>75%为(+++).
2 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β-G活性滴度(15.86±1.58)与正常对照组β-G活性滴度(6.71±1.11)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其中术后(8.74±1.16)比术前(16.05±1.60)显著降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组织学比较,肝癌组织细胞β-G阳性率(71.4%±3.4%)较对照组阳性率(28.3%±4.2%)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肝癌分化程度与β-G表达阳性率的关系示,肝癌分化愈差,β-G表达阳性率愈高,呈正相关关系(r=0.637,P<0.01),见表1.
表1 肝癌分化程度与β-G表达阳性率的关系
分化程度 |
n |
- |
+ |
++ |
+++ |
n(%) |
高分化 |
16 |
2 |
4 |
6 |
4 |
14(87.5) |
中低分化 |
26 |
3 |
5 |
9 |
9 |
23(88.5) |
3 讨论 β-G是细胞溶酶体中酸性水解酶,参与体内细胞的物质代谢,其前身在附有多聚核糖体的膜上合成的,而后进入内质网,再移位于高尔基复合体,由6-磷酸受体转移到溶酶体,在此聚集、加工、成熟为各种酶,完成一定生理功能[2]. 作用部位在于葡糖醛酸甙的β-糖苷键. 且该酶具有参与细胞增生的生理功能[3]. 研究表明,β-G可以水解癌周结缔组织中的蛋白多糖及糖蛋白,破坏其网状结构的防御作用,有利于癌细胞的浸润及扩散[4],当机体组织细胞发生恶变时,该酶含量增加[5,6]. β-G在肝组织中含量最多[7],为探讨HCC与β-G关系,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法联合检测HCC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β-G的整体性变化.
本研究表明功能学上,肝癌患者血清β-G活性与正常人有质的差异,术前术后也有质的差异. 肝癌患者与正常人组织细胞间的β-G表达在形态学上亦有质的差异;β-G的过量表达与肝脏正常 细胞由转化致恶变的演变过程及程度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β-G在肝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的异常增高,是由癌细胞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缘于肿瘤细胞为适应其快速、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的自主性生长的生存方式而产生的自我调控,由其自身独特的生长方式决定并成为内因的.
β-G作为一种体内酶标志,是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的体内活性酶,对其功能学与形态学的联合检测,有益于肝癌的诊断.
通讯作者:杨波
4 参考文献
[1] 杨波,蒲菲菲,康健,范剑非,杜晓炬,李顺明,朱善德,邢婕. ELISA测定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及临床应用. 临床检验杂志, 1998;16:300
[2] 杨波,朱善德,杜晓炬,李顺明,杨捷润,李荫山. 人肝细胞超微结构β-葡萄糖醛酸酶分布的定位定量研究及意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6;13:342
[3] Finch PJ, Ryan FP, Rogers K. Gastric enzymes as a screening test for gastric cancer. Gut, 1987;28:319
[4] 苗德林,黄幼蓉,程本宽. 胃癌细胞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及β-N-乙酰葡萄糖胺酶与浸润的关系.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87;16:269
[5] 杨波,岳辉,范剑非,张宏,朱善德,杜晓炬,于安民. β-葡萄糖醛酸酶与肝细胞癌关系的免疫电镜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8;6:105
[6] 游学俊,谭慎微.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检测.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6;31:181
[7] Ho KJ. Pathogenesis of the formation of pigment gallstons. The role of human biliary β-Glucuronidase. Medicine Today. 1992;155:694
收稿日期:1998-11-09 修回日期:199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