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喜树碱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新中医 1999年第6期第31卷 疑难杂症
作者:叶小卫 周岱翰 王芳军 周伟生
单位:广州中医大学,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关键词:肝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栓塞;治疗性;喜树碱;治疗应用
采用含羟基喜树碱(HCPT)的联合治疗方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E)治疗原发性肝癌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24~65岁,平均46岁。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其中2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余未行病理分类,但均符合上述规范中的诊断标准。患者中甲胎蛋白(AFP)阳性者7例(平均值为1571 μg/L),阴性者2例。临床分期:Ⅱ期6例,Ⅲ期3例。患者中瘤体最大为15 cm×18 cm,最小为1.5 cm×2 cm。肝功能按Child分类法均为A级。病人活动状态(Karnofsky)≥50分。患者中除1例为术后复发者外,余未经其它治疗,多数经外院就诊无法行手术切除。介入后1个月复查腹部CT结果客观评价疗效,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恶化(PD)4级评定肿瘤体积变化。毒副反应的评价按WHO统一标准。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经股动脉行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插管后顺导管注入羟基喜树碱10~20 mg,并注入吡喃阿霉素50~70 mg、卡铂300 mg、丝裂霉素10 mg、碘油8~25 ml组成的化疗栓塞乳剂。止呕药为枢丹8 mg。患者每月行TAE治疗1次,每位患者接受1~4次治疗,全部病例共行19次TAE治疗。
3 治疗结果
9例患者治疗后结果:CR 1例、PR 5例、NC 3例,有效率(CR+PR)为66.7%。7例AFP阳性者中,4例于术后明显下降(平均值由治疗前的500 μg/L降为150 μg/L),3例不变。术后患者症状多数减轻。毒副反应表现为轻度的恶心、呕吐(Ⅰ°~Ⅱ°),部分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一过性轻度增高,但肝功能仍均属Child A级。未发现明显的骨髓抑制及泌尿系毒性反应。
4 病案举例
赖某,男,55岁。于1998年4月6日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行“B”超体检时发现肝右叶一实性占位性病变约1.5 cm×2 cm,进一步行CT检查发现肝内除上述病灶外,另有2个散在分布的子灶。肝穿刺活检确诊为肝细胞性肝癌,该院会诊后认为其病灶呈多灶性散在分布,无法手术切除,让其出院调养。后患者到我院就医。入院后于1998年6月9日即行肝TAE术1次,行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后注入HCPT20 mg、THP 50 mg、Carboplatine 300 mg、MMC 10 mg、LP 10 ml。术后1月复查CT示肝内病灶消失,疗效为CR,患者至今仍正常生活,定期门诊复查。
5 讨论
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的治疗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E)为主要手段,在此阶段患者一般状况相对较差,因此,采用高效而低毒的抗癌药物是提高TAE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发掘并应用某些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是一直受到重视的领域,羟基喜树碱就是该方面的代表药物之一。
羟基喜树碱是从我国特有的珙王 同科植物喜树中提取的生物碱。现代多用于各种癌病、白血病、牛皮癣等疾病。1986年Hslang等揭示了该类药物能选择性地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I),干扰肿瘤细胞DNA的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它与目前其它常用的抗癌药无交叉耐药性。这一突破性进展代表着肿瘤治疗新方向,又激起了对喜树类抗癌作用的兴趣。
我国1978年已报道10-羟基喜树碱静脉用药对原发性肝癌有明显疗效,且副作用低,在一组19例的患者中有效例数为8例,有效率42.1%。笔者在常规介入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该药行肝动脉内直接灌注,疗效比上述文献报道结果进一步提高,其可能机制是:①肝动脉内给药提高了肝脏局部的药物浓度;②在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基础上,加用该药有助于配合其它化疗药在不同作用机制上实施对已缺血肿瘤细胞多环节的攻击,从而起协同作用,提高了疗效。而该药上述用量与化疗药合用未发生明显毒副反应,使用安全。
(收稿日期:199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