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肝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定量检测与肝外转移的关系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定量检测与肝外转移的关系

中国肿瘤临床 2000年第5期第27卷 论著选登

作者:刘迎娣 梁敏 孙晓华 程留芳 汪鸿志

单位:刘迎娣(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 北京市100853);梁敏(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 北京市100853);孙晓华(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 北京市100853);程留芳(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 北京市100853);汪鸿志(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 北京市100853)

  血行转移是肝癌发生转移的主要途径,肝癌细胞脱落入血是发生血行转移的前提。外周血中AFPmRNA的检测,为预测肝癌的转移提供了新的手段。本实验采用反转录竞争PCR法定量检测了外周血AFPmRNA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及细胞系的选择

  选自1996年10月至1998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96例。按疾病种类分为3组:无肝病对照组12例,肝硬化组15例及肝 癌组69例。肝癌组均经血清学检查、B型超声、CT、病理等检查确诊。采用类肝癌细胞系HepG2作为检测结果阳性对照,类胃癌细胞系作为阴性对照。

  1.2 试验方法

  标本采集、总RNA提取、反转录cDNA均参照有关文献进 行。

  引物设计:参考有关文献及01igo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顺序(表1)。

表1 AFPmRNA引物序列

引物名称 引物顺序
AFPmRNA引物  
上游外引物(A) 5′-GCTGACATTATTATCGGACAC-3′
下游外引物(B) 5′-CTCTTCAGCAAAGCAGACTTC-3′
上游内引的(C) 5′-GCCATGCTTCAGCAGCTT-3′
上游内引物(D) 5′-AGCCTCAAGTTGTTCCTCTGT-3′
下游突变引物(E) 5′-TGTGCCAAGCTTAGGGTGTAG-3′
下游突变引物(F) 5′-CTACACCCTAAGCTTGGCACA-3′
β2微球蛋白引物  
上游外引物 5′-ACCCAGAGGTTCTTTGAGTC-3′
上游外引物 5′-TCTGATAGGCAGCCTGCACT-3′

  模板制备:取AFPmRNA定性呈阳性的肝癌组织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利用以下引物进行PCR反应:①A和B;②A和 F,B和E;分别将②产物提纯,加入引物A、B再次进行 pCR,即制备出模板。此模板引入HindⅢ酶切位点,其竞 争PCR产物酶切后进行对比。

  巢式PCR:模板作10倍倍比稀释,与待测标本于一个反应体系里进行PCR。分别用外引物A和B与内引物C和D行 PCR反应,第一次PCR反应体系容积50μl,其中含外引物各12.5pmol、TaqDNA酶2.5单位。95℃预变性5分钟,然后93℃变 性60秒,50℃复性60秒,72℃延伸120秒,共进行32循环,后延伸10分钟,扩增片段长度为357bp。第二次PCR:取第一次扩增产物2μl,加入第二次反应体系中,除引物为内引物外与第一次相同。扩增片段长度为184bp。

  酶切反应:取第二次PCR产物10μl,10×酶切缓冲液2μl, hindⅢ酶5U,混匀,37℃30分钟,75℃10分钟,酶切产物长度分别为94bp和90bp。

  电泳及结果观察:2.0%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以pBR322/BstN1作为分子量标准,在紫外透射下观察结果,以条带量度最接近的模板数为待测标本浓 度。

  1.3 统计学方法及显著性界值

  采用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界值,以P<0.01为非常显著性界值。2 结果

  AFPmRNA检测结果如表2。

表2 各组AFPmRNA检测结果(拷贝/ml血)

分组 总例数 阳性 阴性
对照组 12 0 12
肝硬化组 15 2(5.50×104±4.50×104) 13
肝癌1组 21 6(2.35×106±1.53×106)* 15
肝癌2组 26 16(2.58×106±9.25×105)* 10
肝癌3组 22 20(2.98×107±9.32×106)* 2

  注:1)表中含量均为阳性患者平均含量;

  2)肝癌1组:肝癌未发生转移组;

  肝癌2组:肝癌发生肝内及局部转移组;

  肝癌3组:肝癌发生远处转移组;

  3)*P<0.0013 小结

  本研究在定性检测呈阳性后采用竞争PCR技术定量检测外周血AFPmRNA。其中模板的设计参照了有关文献及 01igo引物软件,不但引进了HindⅢ酶切位点,还将此位点设计于内引物中点附近,目的是使酶切后产物电泳位于同一条带,易于与未酶切之标本进行比较,结果更加可靠,这在以往文献中未见报道。

  我们曾报道不同肝病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定性检测,得出了伴远处转移的肝癌患者AFPmRNA阳性率高于不伴远处转移患者(P<0.05)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 竞争PCR技术对外周血AFPmRNA进行定量检测,以期从含量上判断肝癌发生转移的危险性。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肝病对照组均为阴性;肝硬化组15例只有2例为阳性,且含量低;AFPmRNA的阳性率及含量随未转移、局部转移及远处转移顺序而提高。肝良性病变组与 恶性病变AFPmRNA含量之间、发生远处转移与未发生远处转移含量之间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1)。说明肝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性随外周血AFPmRNA的含量增加而增加。提示在外周血中检测到AFPmRNA、特别是含量较高时,要特别注意有无远处转移,必要时可进行进一步检查与治疗,防止和(或)减缓转移的 发生。

(李雅玲校对)

  本文课题受全军九五攻关科研基金资助(编号96Q105)

(1999-12-20收稿)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脂质体rIL-2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鼠H22肝癌的体内实验研究
焦点新闻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间歇性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附1
·树突状细胞与髓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鉴定
·高三尖杉酯碱的临床药物动力学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
·抗凋亡基因bcl-x<sub>L</sub>与白血病细胞耐药的相关
·Flt3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病死高危因素及高白细胞髓性白血
·反义bcl-2基因转染对单核白血病细胞存活及化疗耐受能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