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喜树碱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总结
中国肿瘤临床 2000年第5期第27卷 诺维本专栏
作者:李祥武 谷文韬 梁兆玉
单位:李祥武(湖南省肿瘤医院放诊科 长沙市410006);谷文韬(湖南省肿瘤医院放诊科 长沙市410006);梁兆玉(湖南省肿瘤医院放诊科 长沙市410006)
自1992年12月~1998年10月治疗71例,治疗方法为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所用药物用量为羟基喜树碱50~80mg,每次治疗临床观察1个月。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CT等结果表明使用黄石飞云公司羟基喜树碱治疗原发性肝癌近期有效率为63.4%。现将临床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收治患者标准
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或有CT扫描、MRI、B超等检查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肝癌。预计生存期在2个月以上;无明显心肺疾患,严重肝、肾及骨髓功能障碍; 年龄<70岁;4周内未接受其它抗癌治疗;患者一般状况评分>50分。总计患者95例,符合评定标准的71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9例。
1.2 肝癌分期
按照国际抗癌联盟1987年制定的原发性肝癌TNM系统进行临床分期(表1)。
表1 71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 |
例数 |
Ⅰ期(T1N0M0) |
1 |
Ⅱ期(T2N0M0) |
23 |
Ⅲ期(T3N0M0或T1~T3N1M0) |
18 |
Ⅳ期(T4N0~IN0或T1~T4N0~IN1) |
29 |
1.3 羟基喜树碱剂量、给药方法与疗程
剂量:以60mg/次为主。根据病情适当调节剂量在40~ 80mg/次。
给药方法:肝动脉灌注栓塞法。将羟基喜树碱注射液缓慢注入肝动脉后,栓以碘油与明胶海绵颗粒。
疗程:治疗后观察1个月。间隔1个月酌情再做一次并观察疗效。
1.4 近期疗效判断标准
1.4.1按WHO规定的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 解(CR):肿瘤病变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横径及其最大垂直径的 乘积减少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无新的病变出现;无变化(NC):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50%以下或增大25%以下,无新的病变出现;恶化(PD):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
以上CR和PR为有效,以开始治疗后4周末时患者情况作为判断依据。
1.4.2安全性评价(不良反应)参照WHO制定的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
1.4.3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卡方检验。2 结果
71例中治疗2次的共56例,治疗一次的15例,在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复查血象、肝肾功能、 AFP、CT等检查并进行比较。
2.1 症状、体征变化
经统计学处理,各项症状体征治疗前后对比P<0.01,有显著差异(表2)。
表2 症状体征变化
症状体征 |
例数 |
消失 |
减轻 |
无变化 |
加重 |
肝痛 |
63 |
36 |
18 |
9 |
0 |
食欲不振 |
61 |
35 |
12 |
13 |
1 |
腹胀 |
51 |
25 |
15 |
10 |
1 |
腹部肿块 |
14 |
1 |
11 |
2 |
0 |
肝肿大 |
52 |
7 |
21 |
22 |
2 |
肿瘤热 |
21 |
17 |
0 |
2 |
2 |
黄疸 |
14 |
5 |
4 |
4 |
1 |
腹水 |
20 |
9 |
4 |
5 |
2 |
四肢浮肿 |
9 |
5 |
1 |
2 |
1 |
注:消失+减轻=好转无变化+加重=无效2.2 实验室常规指标的变化
经复查,治疗前肝肾功能正常者,经治疗未见明显变化。治疗前肝肾功能异常者,经治疗亦有一定的好转。其中ALT有不同程度下降的有20例(表3)。
表3 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指标 |
治疗前例数 |
治疗后例数 |
P值 |
WBC<4×109/L |
12 |
3 |
>0.05 |
PLT<100×109/L |
17 |
7 |
>0.01 |
白蛋白<25g/L |
6 |
6 |
>0.05 |
ALT升高(<40U) |
35 |
29 |
>0.05 |
肌酐升高(>140μmol/L) |
2 |
5 |
>0.05 |
其中ALT不同程度下降的有20例。2.3 AFP变化
71例中有AFP记录的67例,阳性53例,占79.1%(表4)。
表4 治疗前后AFP变化(例)
AFP值μg/ml |
治疗前 |
治疗后 |
<20 |
14 |
18 |
20~400 |
19 |
25 |
400~1000 |
28 |
23 |
>1000 |
6 |
1 |
经治疗AF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范围在10μ g/ml以下者2例,在10~1000μg/ml者26例,下降范围在1000μ g/ml以上者3例。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比较,P>0.05(χ2=5.38<7.81),故无明显差异。与使用盐酸阿霉素进行比较,AFP变化无明显差异(表5)。
表5 与盐酸阿霉素比较
|
例数 |
降低 |
稳定 |
升高 |
羟基喜树碱 |
53 |
27 |
20 |
6 |
盐酸阿霉素 |
33 |
15 |
8 |
10 |
3 疗效评价 本组按WHO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B超、CT、肝动脉造影等变化,可初步评定完全缓解(CR)2例,占2.8%,部分缓解(PR)38例,占53.5%,无变化(NC)29例,占40.8%,进展(PD)2例,占2.8%。CR+PR=56.3%(有效率)。
与使用ADM(DDP)+MMC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相比较,疗效显著(表6)。经统计学处理,P<0.01,故在疗效上羟基喜树碱优于AMD(DDP)+MMC。
表6 与ADM(DDP)+MMC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比较例(%)
|
CR |
PR |
NC |
PD |
羟基喜树碱 |
2(2.8) |
38(53.5) |
29(40.8) |
2(2.8) |
ADM(DDP)+MMC |
2(3.3) |
31(51.7) |
7(11.7) |
20(33.3) |
4 小结 羟基喜树碱是从珙同科植物喜树中提取的微量生物碱。分子的第10位碳原子上的氢被羟基取代,成为10-羟基喜树碱,是一种抗癌化合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S期,它能降低肿瘤细胞分裂能力,抑制其增殖,并通过干扰肿瘤细胞代谢,诱发肿瘤细胞快速发生细胞凋亡,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S期 的作用较G1和G2期明显。高浓度的羟基喜树碱对核分裂有抑制作用,阻止细胞进入分裂期,从而达到有效的抗癌作用。
(李梦兰校对)
(1999-09-1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