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肝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肝癌患者血浆中血栓指标测定及临床意义

肝癌患者血浆中血栓指标测定及临床意义

山东医药 2000年第19期第40卷 经验交流

作者:宋文萃 王敏

单位:山东省交通医院 山东济南250031

  我们检测了59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血栓指标含量,并与正常比较,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一般资料:肝癌组59例,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41~80)岁;均按全国肝癌防治协作会议制定的标准确诊,并经影像、病理、实验室检查证实。对照组为42例健康查体正常者,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25~76)岁。

  方法:两组均取静脉血5ml,以0.13mol/L枸橼酸钠防凝(9∶1V/V),3000r/min离心15分钟,分离血浆后置于-80℃冷冻待测。用凝胶空斑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A)活性,免疫火箭电泳法检测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免疫扩散法检测纤溶酶原(PLg∶A),酶标识免疫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功能测定法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试剂由上海医科大学分子遗传室及法国Stg公司提供。所有数据均输入微机,采用EXCEL软件行统计学处理。

表1 两组血栓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

  肝癌组 对照组  P
PT(s)

  TT(s)

  KPTT(s)

  AT-Ⅲ∶A(%)

  AT-Ⅲ∶Ag(mg/dl)

  PLg(mg/L)

  VWF(U/ml)

 12.4±1.6

  17.3±1.7

  35.78±6.71

  79.6±20.41

  23.31±8.11

  128.36±49.8

  318.48±216.37

11.3±1.9

  15.4±1.23

  34.43±5.12

  89.26±10.89

  34.59±4.45

  238.35±43.16

  102.14±33.99

<0.01

  <0.01

  <0.01

  <0.05

  <0.01

  <0.0001

  <0.01

  结果:两组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AT-Ⅲ∶A及AT-Ⅲ∶Ag显著降低(P<0.05及0.01),PL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001),VWF明显增高(P<0.01),PT、APTT及TT明显延长(P<0.01)。

  讨论:反映抗凝功能的AT-Ⅲ:A和AT-Ⅲ∶Ag主要由肝脏合成,二者均为分子量为58KD的单链糖蛋白,生物半衰期为96小时。其主要作用是在肝素协同作用下灭活凝血酶,故血栓形成前及形成时活性降低。肝脏有实质性病变时,肝细胞受损,AT-Ⅲ合成受阻,活性降低。PLg是纤溶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亦主要由肝脏合成,肝癌患者由于肝脏受损导致PLg合成降低,使PLg明显低于正常。VWF是一种糖蛋白,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存在于血浆、基底膜和血小板颗粒内,肝癌患者的内皮细胞受损,是导致VMF释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肝功能严重破坏,肝脏枯否氏细胞清除VMF的能力下降,也是VWF升高的原因。另外,肿瘤细胞产生的二磷酸腺苷、胶原等物质可刺激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受体上的Ca2+释放,形成Ca2+与钙调素蛋白复合物,而该复合物可激化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在特异性蛋白的结合和互相作用下,促使血小板收缩,造成血中VWF浓度升高。凝血酶是一个活力强大、可作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的水解酶,亦在肝脏合成,肝癌时肝细胞受损,APTT在肝脏的合成受抑制,故其时间延长(P<0.01)。

  综上所述,有关血栓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并可为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提供依据。

(2000-08-02收稿)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焦点新闻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药——来曲唑
·乳腺癌根治术后防止皮瓣坏死对比分析
·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防治
·钼靶X线机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32例分析
·71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原因分析
·乳腺癌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sup>△<
·203例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分析
·乳腺癌细胞D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