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Sm(钐)-EDTMP内照射治疗肺癌骨转移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10期第10卷 经验交流
作者:赵葵 程维荷 沈文华 闻世风 李林法 朱阳军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10003)
肺癌是癌症出现骨转移灶主要的癌症之一,我院应用153Sm(钐)-EDTMP(乙二胺四甲撑膦酸)内照射治疗肺癌骨转移53例,现将临床体会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53例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43~80岁,所有病例的原发灶均作病理检查证实。患者均做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X线检查,CT或MRI证实有多发性骨转移灶存在。病人主诉有骨痛,均曾行化疗和放疗,但疼痛缓解不明显。本组病例疼痛分级均在Ⅲ级以上,部分病人尚有活动功能障碍。
2 治疗方法
2.1 材 料 药物:153Sm-EDTMP由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提供。标记率>98%。
2.2 仪 器 SPECT为日本TOSHIBA GCA-901A型、低能通用型准直器。
2.3 具体方法 均行静脉注射153Sm(钐)-EDTMP0.5~0.18×37mBq/kg(范围30~40mci,平均35mci),每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4~5个月为1个疗程。重复治疗2~3个疗程32例,治疗1个疗程11例,重复治疗4个疗程3例,不足1个疗程7例。定期全身骨显像观察骨转移病灶变化,用药前后均作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监测。
3 治疗结果
3.1 镇痛效果 一般在注射后2~5天起效,大部分病人止痛有效期可持续3~4周。其中有3例缓解期长达2个月左右。疼痛完全缓解率30.19%(16/53);疼痛部分缓解率54.71%(29/53);疼痛缓解无效率15.10%(8/53)。总有效率为84.90%。病人食欲、睡眠、精神改善,活动便利,少用或不用镇静麻醉类止痛药。
3.2 病灶变化 经1个疗程以上注射治疗,46例治疗前共计病灶数为213处,治疗后全身骨显像比较:病灶数消失29处,病灶影放射性密度趋淡、模糊67处,有新病灶5处。病灶未改善132处。
3.3 副作用 本组病例未出现严重恶心、呕吐、过敏及脱发等副反应,17例有暂时骨痛加剧所谓骨痛“内烁”现象。12例血细胞暂时减低,于治疗后10天内最明显。经治疗3~4周后逐渐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均未见异常变化。
4 讨 论
用153Sm放出的β射线作肿瘤的内照射治疗,效果良好,是由于153Sm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半衰期为46.27小时,同时还发射适量的103kev的γ射线,可作检查时用。
153Sm-EDTMP是强柔骨性导向治疗药物,病灶骨摄取高达50%,沉积于骨的153Sm-EDTMP最初呈表面分布,而后为容积分布。研究表明:153Sm-EDTMP积聚于骨小梁而非骨皮质。其β射线射程短,小于3mm,对周围组织影响不大,故给药后病人的全身反应较轻。
有报道认为153Sm-EDTMP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从而缓解肿瘤细胞增生浸润引起的压迫神经和水肿有关[2]。而Campa等[3]认为系辐射导致细胞中毒或抑制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分泌有关。但确切机理尚在探索中。
在本组无效病例中,有3例骨显像发现为放射性密度减低缺损区,有明显溶骨性病灶,而不浓聚99mTc-MDP,提示该病灶也同样不能有效地浓聚153Sm-EDTMP而集中内照射。因而,治疗前尽管X线、CT及MRI显示骨转移灶存在,但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观察病灶对放射性浓聚或减低缺损区,对预测153Sm-EDTMP内照射治疗的止痛效果是很有必要的。近来也有人合用骨膦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效果。
国内外报道[4]认为治疗前血细胞计数较低者易出现血细胞明显下降。本组用小剂量(<40mci)多次治疗方法,可持续较长时间缓解疼痛,并改善骨病灶,并未发现严重骨髓抑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政局.核医学诊断与治疗规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93
2,邓侯富,等.新的骨显像及骨肿瘤治疗剂153Sm-EDTMP的初步应用.中华核医学杂志,1992,12:27
3,Campa JA,Payne R,et al.The management of intractable bone pain:A clinician′s perspective.Semin Nucl Med,1992,22:3
4,赵葵,等.153Sm钐-EDTMP治疗转移性骨癌临床观察.实用肿瘤杂志,1996,11(1):27
收稿日期:200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