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肺癌纵隔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
齐鲁肿瘤杂志 1998年第3期第5卷 论著摘要
作者:路少林 李 军 费立聪 郑培坤 刘 涵
单位:日照市(276800)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
对58例原发性肺癌病人手术,就其术前淋巴结的CT检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讨CT检查用于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58例原发性肺癌病人,男42例,女16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2岁。周围型39例,中心型19例。临床分期:T1-3N0M044例,T1-3N2M014例,术前均未行放疗或/和化疗。
1.2 方法 CT扫描机为美国产MAX-640型。扫描时间48秒,层厚2~10mm,范围自肺尖至肺底。一部分病人除平扫外加增强扫描。按李氏九区分法,分区记录CT片纵隔淋巴结大小。
1.3 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即N2) 以CT测得纵隔淋巴结直径≥15mm为转移阳性,<14mm为阴性。手术切除病肺后,探查并摘除纵隔肿大淋巴结,逐一分区标记,记录大小,送病理,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2.1淋巴结取检情况 58例手术病人共摘除纵隔淋巴结265枚,术后病理证实65枚癌转移,转移度24.53%,淋巴结取检率以隆突下组最高(21%),主动脉弓旁取检率最低(3%),其中2例病人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淋巴结大小和转移病变发生率密切相关(见附表)。
附表: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关系
病理 |
淋巴结大小 |
总计 |
≤5mm 6~14mm ≥15mm |
阴性 |
43 68 89 |
200 |
阳性 |
4 16 45 |
65 |
≥15mm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与≤5mm淋巴结的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6~14mm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直径最大者40mm,阴性淋巴结最大直径20mm。
2.2 CT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 58例肺癌病人术前CT检查纵隔淋巴结阳性者14例,病理证实3例阴性。CT检查纵隔淋巴结阴性44例,病理结果纵隔淋巴结癌转移9例,1例术前CT报告阴性者,隆突下钙化淋巴结直径20mm,术中见隆突下淋巴结直径30mm,钙化样,纵隔可见数枚直径约10mm~20mm大小淋巴结及转移灶,有的外侵固定,失去廓清意义,切除病肺后,取上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送病理。病理报告低分化腺癌,淋巴结均癌转移。在20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历中,鳞癌5例,腺癌12例,小细胞癌1例,瘢痕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隆突下淋巴结癌转移11例。
3 讨论
3.1原发性肺癌是否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转移的范围及其部位,对于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案、评估预后和疗效、随访观察等均很重要。多数作者认为,原发性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大小和转移发生率相关。而Kerr等报道直接测定手术摘除的淋巴结,认为不论采用哪一种标准,转移性淋巴结都在20%左右。本文结果揭示,肺癌病人的纵隔淋巴结越大,发生转移病变的机会就越高。CT检查肺癌纵隔淋巴结阳性者多见肺癌分化较差,转移也较早的病人。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欠佳。故手术治疗应持慎重态度。如手术治疗,应充分做好纵隔淋巴结廓清的准备,特别注意清扫隆突下区淋巴结,术后辅以其他治疗。
3.2 国内文献提出 近年来对肺癌手术切除的指征逐渐扩大,基本原则是在病人全身情况许可下,尽量切除肿瘤病灶,清扫转移淋巴结。术前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常用的检查方法是CT扫描,目前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有的文献提出,淋巴结直径>10mm为可疑恶性,>15mm考虑为恶性。张敏鸣提出一组CT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为标准,以淋巴结短径>8mm为筛选标准,短径≥10mm为CT阳性,此标准敏感性59.7%,特异性96.2%,阳性预期指数90%。本文以CT测得纵隔淋巴结≥15mm为阳性,<14mm为阴性,将CT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其敏感性为55%,特异性为92.1%,预期准确性77.33%。值得一提的是1例假阴性病人,CT报告突下淋巴结钙化直径20mm,病理结果为转移病变。文献报告肺癌钙化少见 为2%~5%,而转移性淋巴结钙化更少见,其原因是否和肺癌钙化一样,转移性肿瘤组织坏死,营养障碍而发生钙化。对CT检查肺癌纵隔淋巴结阳性者,采取手术既要慎重,也不能轻易放弃手术。应尽量在手术前采用一些检查方法,如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细胞学检查等手段,搞清其组织类型,有的放矢。本文结果表明肺癌患者术前CT检查对评估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指导手术治疗有肯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