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素免疫组化染色在鼻咽癌病理组织学分类及临床中的作用
中国肿瘤临床 2000年第6期第27卷 论著选登
作者:韦雄 王岩 唐启信 蔡白振 林少民 王奋
单位:韦雄(海南省人民医院放疗科,海口市 570311);唐启信(海南省人民医院放疗科,海口市 570311);蔡白振(海南省人民医院放疗科,海口市 570311);林少民(海南省人民医院放疗科,海口市 570311);王奋(海南省人民医院放疗科,海口市 570311);王岩(海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海口市 570311)
探讨角质素免疫组化染色在鼻咽癌(NPC)病理组织学分类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放疗中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985年10月~1998年3月,首程放疗的NPC患者122例,男92例,女30例;年龄15~75岁,中位年龄46岁。所有患者放疗前的鼻咽活检标本,制成3μm厚的切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1.2 结果观察及判断
角质素阳性细胞的标准为:癌巢内肿瘤细胞膜有棕色沉着的细胞。记数标准:阳性程度按细胞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综合进行分级:阴性—阳性细胞数为0;+—细胞着色强度淡(棕色)和阳性细胞数<20%;++—细胞着色强度中等(棕黄色)和阳性细胞数在20%~60%;+++—细胞着色强度深(棕褐色)和阳性细胞数>60%。
1.3 分化表型的确定
高分子角质素(K17)阳性为向鳞癌分化;低分子角质素(K18)阳性为向腺癌分化;K17和K18均阳性为向腺鳞癌分化;仅全角质素(PK)阳性,K17、K18均阴性,则按光学显微镜观测的病理结果。
2 结果
2.1 122例NPC光学显微镜和角质素免疫组化染色后的病理组织学类型
见表1。
表1 122例NPC光学显微镜和角质素免疫组化染色后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例(%)
|
光学显微镜 |
角质素免疫组化染色 |
低分化鳞癌 |
111(91.0) |
90(73.7) |
泡状核细胞癌 |
8(6.6) |
4(3.3) |
向低分化腺癌分化 |
3(2.4) |
15(12.3) |
向低分化腺鳞癌分化 |
0 |
13(10.7) |
χ2=24.527 P=0.0012.2 71例NPC免疫组化染色后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与T、N、M及临床分期的关系
见表2。
表2 71例NPC免疫组化染色后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与T、N、M及临床分期的关系例
|
低分化鳞癌 |
向低分化
腺癌分化 |
向低分化腺
鳞癌分化处理 |
统计学 |
T1+T2 |
23 |
4 |
5 |
χ2=2.691 |
T3+T4 |
21 |
10 |
8 |
P=0.260 |
颈结(-) |
13 |
2 |
3 |
χ2=1.722 |
颈结(+) |
30 |
13 |
10 |
P=0.423 |
Ⅰ+Ⅱ |
13 |
3 |
3 |
χ2=0.704 |
Ⅲ+Ⅳ |
30 |
12 |
10 |
P=0.703 |
注:除去角质素免疫组化染色后仅PK阳性,K17、K18均阴性,
按光学显微镜诊断的NPC51例,可分析的NPC病例仅71例 放疗前颈结肿大52例,放疗结束时,低分化鳞癌组、向低分化腺癌分化组和向低分化腺鳞癌分化组的颈结残留分别为:13例、5例和7例;颈结全消分别为:17例、8例和3例。χ2=2.664,P=0.264,无统计学差异。
3 小结
鼻咽癌可始于鼻咽被复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形成小梭形癌细胞,进而鳞化成鳞状细胞;也可始于柱状纤毛上皮的储备细胞,这是一种原始多功能细胞,既可向鳞状细胞分化,也可向柱状细胞分化。电镜下可见鼻咽癌细胞内既有张力原纤维(鳞状上皮成分),又有胞浆泡状系统(柱状上皮成分),说明这种双向分化的细胞在癌变中可能很重要。有作者认为未分化癌具有一定程度的鳞状或腺状分化,电镜下可见双向分化的表现,故应属于分化极差的腺鳞癌。K17能特异性地标记基底细胞,K18能特异性地标记腺上皮,对NPC低分化鳞癌、泡状核细胞癌、向低分化腺癌分化和向低分化腺鳞癌分化的诊断,角质素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光学显微镜与单纯光学显微镜的诊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本组向低分化腺癌分化的阳性率为12.3%(15/122),高于以往报道的NPC低分化腺癌的发生率(0.26%~1.32%),此外,还发现NPC向低分化腺鳞癌分化13例(10.7%)。
71例NPC免疫组化染色后,低分化鳞癌组、向低分化腺癌分化组和向低分化腺鳞癌分化组的T、N及临床分期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放疗结束时的颈结残留和全消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264),提示上述三种病理组织学类型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放射敏感性可能相似,但例数尚少,需进一步研究。
(韩豫生 校对)
本文课题受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9602)
1999-07-20收稿
2000-01-25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