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鼻咽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鼻咽癌放射后脑桥损伤的诊断防治及相关因素

鼻咽癌放射后脑桥损伤的诊断防治及相关因素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0年第2期第9卷 论著摘要

作者:孔琳 张有望 吴永如 李龙根 龚卿

单位: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 200032

  鼻咽癌多采用耳前野和鼻前野照射,脑桥位于放射野内,有可能引起放射性脑桥损伤,但有关文献报道很少。作者报道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门诊随访中发现的5例放射性脑桥损伤病例,初步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防治及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均为鼻咽癌首程放射治疗后脑桥损伤,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4~63岁。按1992年分期有2例为T1N1M0,1例为T2N0M0,1例为T2N2M0,1例为T3N0M0。4例采用6MV X射线照射,1例采用60Co照射。3例采用耳前野加鼻前野照射,2例面颈联合野、耳前野及鼻前野照射。2例常规分割放射71Gy,2例后加速超分割放射80,70Gy,另1例超分割放射76.8Gy。合并顺铂化疗的2例,1例为常规分割,另1例为后加速超分割。临床症状中5例均有一侧肢体肌力下降,其中视力下降伴一侧外展神经障碍2例,肢体活动共济失调、饮水呛各1例,说话含糊不清3例(体检无舌肌萎缩)。放射治疗结束至症状出现时间为11个月至6.5年。均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在MRI图像上脑桥呈现不同范围的点状或片状信号改变,T1W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呈高信号,2例伴腔隙样改变;同时行CT检查者4例,仅1例表现为异常的脑桥点状低密度影。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为1~7个月,2例曾误诊7个月,1例误诊为脑梗死,另1例误诊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复发侵犯脑桥。

  2 结果:本组病例治疗上主要给予丹参,加用ATP、维生素等,未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1例经丹参等治疗9个月后复查MRI显示脑桥损伤病灶已吸收80%。到末次随访,随访期1~28个月,本组病例全部无瘤生存,生存时间4~30个月,2例生活可自理,另3例需照顾。

  3 讨论:放射性脑桥损伤的临床诊断,应以患者有脑桥放射史及脑桥损伤的临床症状为基础,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由于脑桥病灶小及颅底骨质的伪影干扰,CT对脑桥放射性损伤的检出率低。本组5例放射性脑桥损伤MRI均有异常表现,同时CT检查者4例中仅1例有异常表现。因此,临床如可疑脑桥损伤,应首选MRI检查。脑桥放射史、临床症状、及MRI检查是诊断脑桥损伤的重要依据。另外,在诊断上要注意和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复发侵犯脑桥相鉴别,尽管脑桥邻近鼻咽腔,但两者之间以枕骨斜坡和硬脑膜相隔,如鼻咽癌侵犯脑桥,CT及MRI图像应有斜坡侵犯,可以加以鉴别,尤以MRI冠状位图像更为直观。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使用耳前野和鼻前野,均包括脑桥在内,可能是放射性脑桥损伤的主要因素。尤其耳前野可能起着更主要的作用。根据本院的热释光直接测量法结果显示:60Co为放射源时, 鼻前野(6.5cm×7.0cm)放射,脑桥中心剂量为鼻咽部剂量的53%;两侧耳前野(6.5cm×7.0cm)放射时脑桥中心剂量为鼻咽部的78%;两侧耳前野加鼻前野(剂量比为2∶2∶1)3个野放射时脑桥中心剂量为鼻咽部的71%。由此可见,两侧耳前野不仅使脑桥所接受的百分剂量高于鼻前野,而且是鼻咽癌放射治疗时的主野,因此两侧耳前野是使脑桥受到高剂量照射的主要来源。DVH计算结果亦显示,3个野以60Co照射,脑桥质量指数(quality index,QI)为50.3,部分脑桥受到近80%的剂量照射。假如以面颈联合野放射,放射野更大,脑桥受量可能也相应有所增加。本组病例亦是采用两侧耳前野或面颈联合野加鼻前野照射。放射生物学研究认为,分割剂量的降低有助于晚期反应组织的保护。本组有2例放射性脑桥损伤发生于后加速超分割放射后,其中1例鼻咽总剂量80 Gy,并且使用楔形滤片以提高鼻咽后壁剂量,脑桥剂量也因而进一步提高,另1例采用单野轮照的常规分割加后加速超分割放射;1例发生于超分割放射76.8Gy后。因此,尽管超分割放射在理论上对晚期反应组织有保护作用,但如果总剂量过高或采用了不适当放射方式,有可能丧失超分割放射的好处。另外,放射治疗和化疗联合应用时可能使某些器官放射损伤加重,本组有2例放射治疗合并使用了化疗。据毛志达报道放射性脑桥损伤平均生存期14.8个月,预后较大脑型放射性脑病还差。放射性脑桥损伤一旦发生,治疗较困难,主要在于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设野以减少脑桥的放射剂量。在鼻前野脑桥位于放射野的中部,故应合理地使用鼻前野,而耳前野设计不当使射野后上方易涵盖部分脑桥,因此只有通过在耳前野屏蔽脑桥来降低脑桥的剂量。根据本院热释光测量,60Co为放射源时以脑桥挡铅的耳前野放射,脑桥剂量从耳前野的78%降为13%。DVH计算结果亦显示,两耳前脑桥挡铅野加鼻前野(剂量比为2∶2∶1)放射,脑桥QI值从50.3下降为22.7,脑桥剂量均在30%以下,并且不影响鼻咽部的剂量。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桥损伤的诊断依据是鼻咽癌放射史、脑桥损伤的临床症状及MRI表现。两侧耳前野及鼻前野使脑桥受到高剂量放射,是引起放射性脑桥损伤的主要原因。耳前野采用铅块屏蔽脑桥放射是减少脑桥损伤的一种重要方法。

(收稿日期:1999-08-29)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合并中枢神经系感染17例分析
焦点新闻
·自制乳腺显像装置用于<sup>99</sup>Tc<sup>m</sup>-MI
·<sup>99m</sup>Tc-MDP核素显像诊断乳腺肿瘤的研究
·乳腺癌术后核素全身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房亲肿瘤显像诊断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腺显像探查隐性乳
·<sup>99</sup>Tc<sup>m</sup>-MIBI显像对乳腺癌腋窝转
·<sup>153</sup>Sm-EDTMP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
·<sup>131</sup>I-层粘连九肽的合成及在荷乳腺癌裸鼠中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