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乳腺癌病理学分型的建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999年第2期第15卷 乳腺癌组织学分型研讨
作者:张树华
单位:张树华(滨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滨洲 256603)
关键词:乳腺肿瘤;病理学分类
中国图书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1999)02-0168-02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正在准备修订我国的乳腺癌组织学分型方案。为此,笔者根据文献中已报道的乳腺癌分型方案〔1~8〕,参照有关文献和本单位的随访资料,依据下列3项原则,提出了乳腺癌病理学分型的设想。原则如下:(1)简便实用,易于掌握和推广;(2)尽可能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有益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3)体现肿瘤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1 乳腺癌病理分型建议方案
1.1 早期乳腺癌*
1.1.1 小乳癌(<1.5 cm,无淋巴结转移)
1.1.2 原位癌
1.1.2.1 小叶原位癌
1.1.2.2 导管内癌
1.1.3 早期浸润性癌
1.1.3.1 早期浸润性小叶癌
1.1.3.2 早期浸润性导管癌
1.2 浸润性(或进展期)乳腺癌*
1.2.1 普通型(预后差)
1.2.1.1 浸润性小叶癌
1.2.1.2 浸润性导管癌
1.2.1.3 单纯癌
1.2.1.4 硬癌
1.2.1.5 髓样癌
1.2.1.6 腺癌
1.2.2 特殊型癌(预后好)
1.2.2.1 乳头状癌
1.2.2.2 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1.2.2.3 小管癌
1.2.2.4 腺样囊性癌
1.2.2.5 粘液腺癌
1.2.2.6 大汗腺样癌
1.2.2.7 鳞状细胞癌
1.2.2.8 乳头派杰病 (生物学行为与其伴随浸润性癌相同)
1.2.2.9 其他罕见癌 分泌性(幼年性)癌,富脂质癌,乳头状瘤样病癌变,伴化生的癌,炎性乳癌,神经内分泌型癌(类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腺肌上皮癌和肌上皮癌。
(*每型以性激素受体标记结果分为PR、ER阳性和阴型两个亚型)
2 关于分型的几点说明
2.1 病理学分型提出的背景 临床实践表明,单纯的组织学分型不能全面地反映乳癌的生物学特性,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我们建议采用病理学分类,即大体和组织学相结合来对乳癌进行分类。此分类较单纯的组织学分类更真实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更大。故此提出病理学分型。
2.2 小乳癌概念的提出 根据文献报道和我们对13例肿块直径<1.5 cm患者的随访结果,其预后远较肿块大者为好,且无淋巴结转移。文献报道腋淋巴结转移和肿块大小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最佳指标,且两者有显著相关性,即肿块越小,则腋淋巴结转移的机率越小。肿块大小间接反映了淋巴结转移情况。由于肿块发现早,病变局限,对人体危害小,预后则好。根据临床观察,不必做乳腺癌根治或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建议做乳腺单纯切除或腺段切除,如有复发再行手术切除。但在临床上时有诊为乳癌后即行乳癌根治术。期望小乳癌的概念提出后,对其治疗有所改进。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乳癌的自查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癌意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3 早期乳癌的概念 在本病理学分型建议中,把小乳癌、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划到早期乳腺癌中,是基于此3型乳癌的预后较好,且根据对其发生发展过程的推测,皆属于乳癌的早期阶段,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时应与浸润性(或进展期)乳癌有所区别。
2.4 浸润性(或进展期)乳癌 是指乳癌肿块长大到一定程度和在此基础上癌组织浸润至一定范围时的乳腺癌。根据其组织学类型分为普通型和特殊型。
2.5 性激素受体的分型 现今在有条件的医院皆常规做乳癌组织的PR和ER受体测定,通常性激素受体阳性者预后好。除此之外,根据肿瘤的受体标记情况来判断癌组织对化学药物的敏感程度,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简介:张树华,男,38岁,副教授。研究方向:肿瘤病理和甲状腺病理
参考文献
1 龚西騟,饶慧蓉, 王保太等. 乳腺癌组织学分型建议方案.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1):82
2 傅西林. 乳腺癌组织学分类及有关问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1):84
3 柳剑英,吕英志,张宏伟等. 乳腺癌组织学分型探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1):9
4 阚秀编著. 乳腺癌临床病理学.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63
5 Baak JPA, VanDop H, Kurver PHJ. The value of morphometry to classic prognosticators in breast cancer. Cancer,1985;56:374
6 Aaltomaa S, Lipponen P. Prognostic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review). Int J Oncol, 1992;1:153
7 Sunderland MC, McGuile WL. 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Surg Clin North Am,1990;70:989
8 Ladekarl M. Quantitative histopatholgy in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prognostic value of mean nuclear size and mitotic counts. Cancer,1995;75:2114
收稿日期:199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