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化学染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意义的探讨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8年第7期第19卷 研究报告
作者:崔雯 钱林生 卞寿庚 杨吉吉 刘艳
单位:300020 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崔雯、钱林生、卞寿庚、杨吉吉)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艳)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亚型划分具有重要意义,形态学能分为L1、L2、L3,但难以进一步区分淋巴细胞免疫学的亚型。借助细胞化学染色来认识ALL各亚型,国内少见报道。我们总结不同类型ALL患者72例的细胞化学染色,发现有一定的鉴别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病例和方法
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为近5年在我院住院的初诊ALL患者, 经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等检查而确诊。其中未分化型2例,T/B混合型1例,前前B细胞型10例,前B细胞型3例,普通型32例,T细胞Ⅰ型10例,T细胞Ⅱ型6例,T细胞Ⅲ型8例。
2 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POX)、特异性酯酶(CE)、中性非特异性酯酶(NAE)、中性非特异性酯酶加氟化钠抑制试验(NAE+NaF)、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酸性磷酸酶(AC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参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推荐方法[1]。糖原(PAS)染色、苏丹黑B(SBB)染色按本室常规。所有细胞化学染色均在制片晾干后,立即放入4℃冰箱,干燥保存,1周内染色。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计数以常规方法,计数涂片的原始及幼稚细胞。
结 果
1 POX、CE、SBB染色 ALL72例POX、CE均为阴性。SBB阳性5例(占6.9%),其中T细胞Ⅰ型1例,T细胞Ⅱ型1例,前前B细胞型2例,前B细胞型1例,阳性率最高32%,最低1%,阳性强度均较弱,呈细小的黑色颗粒。
2 NAE、NAE+NaF染色 阳性物呈棕红色,结果见表1 ,反应强度依次为T细胞Ⅰ型>T细胞Ⅲ型>普通型>未分化型>前前B细胞型>前B细胞型>T细胞Ⅱ型。除T细胞Ⅰ型阳性较强外,其余均较弱。阳性物酶型分为弥散型、局灶型、颗粒型三种,其中颗粒型最有意义,T细胞Ⅰ型占20%,T细胞Ⅲ型占12.5%,普通型占15.6%,前前B细胞型占20%。NaF抑制试验除T细胞Ⅲ型外均有轻度抑制。
表1 ALL各亚型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免疫亚型 |
例数 |
NAE |
NAE+NaF |
ANAE |
ACP |
PAS |
阳性率(%) |
指数 |
阳性率
(%) |
指数 |
阳性率
(%) |
指数 |
阳性率
(%) |
指数 |
阳性率
(%) |
指数 |
前前B型 |
10 |
14.2 |
14.2 |
3.8 |
3.8 |
32.0 |
34.0 |
10.9 |
11.3 |
71.7 |
87.4 |
前B型 |
3 |
9.3 |
9.3 |
2.0 |
2.0 |
41.3 |
44.3 |
0 |
0 |
74.0 |
122.6 |
普通型 |
32 |
23.8 |
27.7 |
12.2 |
13.5 |
26.2 |
29.8 |
25.3 |
27.5 |
76.0 |
112.9 |
未分化 |
2 |
19.0 |
19.0 |
9.0 |
9.0 |
65.0 |
71.0 |
0 |
0 |
92.5 |
149.0 |
TI |
10 |
52.5 |
55.9 |
24.7 |
25.3 |
46.4 |
49.8 |
80.5 |
107.3 |
65.0 |
91.8 |
TⅡ |
6 |
3.0 |
3.0 |
0 |
0 |
27.6 |
29.3 |
96.3 |
120.6 |
45.0 |
74.0 |
TⅢ |
8 |
29.5 |
41.8 |
27.0 |
28.5 |
37.0 |
37.6 |
33.3 |
38.7 |
66.3 |
92.6 |
T/B混合型 |
1 |
52.0 |
60.0 |
0 |
0 |
0 |
0 |
0 |
0 |
72.0 |
82.0 |
3 ANAE染色 阳性物呈棕红色,反应强弱依次为:未分化型>T细胞Ⅰ型>前B细胞型>T细胞Ⅲ型>前前B细胞型>T细胞Ⅱ型>普通型。酶型分为3型:Ⅰ型为点样,即成熟T淋巴细胞型,胞浆中出现1~2个大团块或2~4个粗大圆形颗粒;Ⅱ型为胸腺样,即胸腺细胞或幼稚T细胞型,胞浆出现多个细小的散在周边模糊的颗粒;Ⅲ型为单核细胞样弥散型,颗粒感不明显。ALL免疫亚型酶型表现见表2。
表2 ALL各亚型ANAE酶型分布
TⅠ |
10 |
1 |
4 |
5 |
TⅡ |
6 |
1 |
2 |
0 |
TⅢ |
8 |
2 |
4 |
2 |
前前B型 |
10 |
0 |
4 |
5 |
前B型 |
3 |
0 |
2 |
1 |
普通型 |
32 |
2 |
12 |
9 |
未分化型 |
2 |
0 |
2 |
0 |
4 ACP染色 阳性物呈红色,反应强弱见表1,依次为T细胞Ⅱ型>T细胞Ⅰ型>T细胞Ⅲ型>普通型>前前B细胞型>未分化型>前B细胞型。T细胞阳性物酶型多呈现颗粒型或局灶型,分布于胞浆中,以颗粒型最有意义,T细胞Ⅱ型为最多见,占83.3%,Ⅰ型占66.7%,Ⅲ型37.5%。B-ALL除4例普通型为颗粒型外,其余均为弥散型,加酒石酸后除1例T细胞Ⅰ型抗酒石酸外,其余均为阴性。
5 PAS染色 阳性物呈粉红色,反应强弱见表1,强弱的顺序为未分化型>普通型>前B细胞型>前前B细胞型>T细胞Ⅲ型>T细胞Ⅰ型>T细胞Ⅱ型。ALL糖原可阳性也可为阴性,阴性占29.7%,阳性物酶型分为细颗粒、中粗颗粒、粗颗粒及珠状、块状。前三种颗粒型阳性物较难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鉴别,后二种酶型意义较大。B-ALL阳性率高于T-ALL,平均值70%,T-ALL阳性物呈珠状、块状为多,出现率70%,B-ALL仅为30%。
讨 论
ALL POX、CE均为阴性。SBB除普通型和TⅢ型外均可见阳性,占6.9%,对鉴别T、B-ALL无意义。
ANAE被称为T淋巴细胞的标志酶(pH 5.8),在80年代报道较多,但结论各不相同。据我们观察,阳性率最高为未分化型,平均65%,其次TⅠ型(46.4%)。酶型从表2可见,ANAEⅠ型均为T-ALL,随着细胞发育成熟而颗粒型增多,B-ALL未见,与国内报道[2]相同;ANAEⅡ型T-ALL、B-ALL所占百分率基本相同,均为50%;ANAEⅢ型以B-ALL为主。NAE(pH 6.3)阳性率见表1,T-ALL较高,TⅠ型52.5%,TⅡ型29.5%。反应物酶型颗粒型T-ALL占20.8%,比B-ALL(5.5%)高。加NaF抑制后,T-ALL抑制占20.8%,B-ALL占3.3%。由此可见,NAE阳性率高,ANAE为Ⅰ型是诊断T-ALL重要指征。
ACP一直被称为T淋巴细胞的标志酶。实验观察T-ALL时ACP的阳性率比B-ALL明显增高。TⅡ型、Ⅰ型阳性率均超过50%,阳性率大于90%的占86%;TⅢ型较低,有3例阳性率大于50%,4例为阴性;普通型7例大于50%,1例大于90%;前前B细胞型均<40%;未分化型、前B细胞型均为阴性。由此可见ACP染色对TⅠ型、Ⅱ型与B-ALL的鉴别有意义,而对TⅢ型则较困难。
PAS染色酶型比阳性率有意义。不同类型ALL的PAS表现各不相同,曾有人报道B-ALL PAS颗粒粗,大块状;普通型呈颗粒状;T-ALL较弱呈细小颗粒。据我们观察,T-ALLⅠ、Ⅱ型有70%左右病例为珠状、块状,而B-ALL及T-ALLⅢ型只有30%,与报道不同,但B-ALL珠状、块状的阳性率(平均94.55%)、阳性指数(185.45)高于T-ALL阳性率(63.66%)、阳性指数(103),可见T系虽珠块状多见但阳性率低。
T-ALL与B-ALL细胞化学染色的主要区别为:T-ALL ACP染色强度高,特别Ⅰ、Ⅱ型以大于60%为界,B-ALL低;T-ALL PAS珠状、块状多见,但阳性率低,阳性率大于90%多为B-ALL。ANAEⅠ型、NAE阳性率高并颗粒型多见于T-ALLⅠ型。T-ALLⅢ与B系较难鉴别,B-ALL各亚型之间细胞化学无大差别,无法分型。
参 考 文 献
1 Shibata A,Bennett JM,Castoldi GL,et al,Recommended methods for cytological procedures in haematology.Clin Lab Haemat,1985,7:55-74.
2 姬美容,林果为.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细胞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的联系.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2,13:12-13.
(收稿:1997-10-13 修回:1998-02-09)
(校对:王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