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腹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嗜酸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8年第12期第19卷 病例报告
作者:张芬莲 王卫东 杨爱云 崔桂娥 胡永芳 牟树芹
单位:262700 山东寿光市人民医院
患者,男,20岁。因面黄,乏力3个月,左腹痛2天,于1997年9月13日入院。患者无明显头痛,头晕,无鼻衄及牙龈出血,无咯血及便血。无过敏及结缔组织病史。于2天前出现高热,体温39℃,左侧腹痛,呈持续性钝痛,腹胀,恶心。查体:中度贫血貌,神志清,心率80次/分,腹部膨隆,有压痛,脾肋下8cm,质韧,边缘光滑,有触压痛。血象:WBC 100.8×109/L,RBC 2.39×1012/L, Hb 70g/L, BPC 25×109/L,晚幼粒细胞0.08,杆状核0.07,分叶核0.12,嗜酸中幼粒细胞0.18,嗜酸晚幼粒细胞0.12,嗜酸杆状核细胞0.14,嗜酸分叶核细胞0.13。 ALT 868.4nmol*s-1/L,ALP 1.9μmol*s-1/L,AST 600.1nmol*s-1/L,总胆红素17.8μmol/L,直接胆红素4.5μmol/L,总蛋白62g/L,白蛋白36g/L,HBSAg阴性。B超显示:腹腔积液。腹水常规:淡黄色,混浊,李凡他试验阳性,细胞数1.6×109/L,单核0.92,多核细胞0.08,未见瘤细胞。便常规正常,未见虫卵。临床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嗜酸粒细胞浸润,约占0.70,其中嗜酸中幼粒细胞占0.20,嗜酸晚幼粒细胞占0.16,嗜酸杆状核细胞占0.20,嗜酸分叶核细胞占0.14,原始粒细胞0.03,早幼粒细胞0.05,中、晚幼粒细胞均见,胞
体大小不一,核畸形明显。嗜酸粒细胞较大,核畸形,分叶过多,嗜酸性颗粒特别粗大,大小不均、多数颗粒淡染,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系受抑,巨核系受抑,血小板明显减少。氰化物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诊断: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幼稚型)。
治疗:用DAP方案2个疗程,即柔红霉素40mg,静脉推注1~3天;阿糖胞苷1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1~7天;泼尼松40mg,口服,1~7天。治疗后复查骨髓象:嗜酸粒细胞约为0.43,其中中、晚幼及杆状核嗜酸粒细胞约为0.23,分叶核0.20,即改用MEA方案:米托蒽醌10mg,静脉推注1~3天;足叶乙甙100mg,静脉推注,1~5天;阿糖胞苷150mg,静脉滴注,1~7天。此方案治疗2个疗程,腹水消失,脾肋缘下6cm,腹部钝痛消失。复查血象:Hb 67g/L, RBC 2.17×1012/L, WBC 10×109/L, BPC 19×109/L,嗜酸粒细胞为0.23。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嗜酸粒细胞0.39,以中、晚幼嗜酸粒细胞为主,原+早幼粒细胞为0.03。目前仍在用MEA方案治疗中。
志谢:本病例曾经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同义教授再次确诊,在此表示感谢
(收稿:1997-11-24 修回:1998-06-03)
(校对:张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