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缓解的急性白血病发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9年第7期第20卷 病例报告
作者:梁英民 刘凤竹 陈黎 刘强
单位:710038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科
患者,女,59岁。因头昏、乏力20天,于1992年11月15日入院。查体:贫血外观,胸骨压痛(+),心肺正常,肝、脾肋缘下未及。血象:Hb59g/L,WBC2.4×109/L,BPC76×109/L,分类可见幼稚细胞。骨髓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占有核细胞0.88,POX阴性,幼稚细胞胞浆糖原染色呈粗颗粒状,巨核细胞共8个/(2.1cm×2.0cm),形态正常。铁染色:细胞外铁(++),细胞内铁(占有核红细胞)0.32。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诱导治疗用长春新碱(VCR)、柔红霉素(DNR)和泼尼松(VDP)联合方案,1个疗程达到完全缓解。缓解后常规用甲氨蝶呤(MTX)鞘内注射预防脑膜白血病,强化治疗用VDP,足叶乙甙(Vp16)或Vm26+阿糖胞苷(Ara-C),大剂量MTX(HD-MTX)方案交替进行,治疗4年,共17个疗程,药物总剂量:VCR30mg,DNR700mg,Ara-C6420mg,Vp161540mg,Vm26600mg,MTX6000mg,环磷酰胺1800mg。1996年10月后停止治疗。停药后门诊随访1年,无异常发现。1997年10月出现头昏、纳差伴间断性腹泻。1997年12月5日住院。查体:精神差,贫血外观,营养不良,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正常,肝、脾肋缘下未及,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血象:Hb48g/L,WBC6.9×109/L,BPC64×109/L,分类可见幼稚粒细胞、幼稚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及异形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红细胞分布宽度(RDW)0.21。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0.635,红系占0.245,粒/红=2.6,原始粒细胞0.035,早幼粒细胞0.145,可见双核及3核幼稚粒细胞、PelgerHuёt核异常粒细胞,部分粒细胞颗粒增多,红系占0.245,中、晚幼红细胞形态变异较大,可见分叶状、花瓣状及巨幼样变的幼稚红细胞,原始淋巴细胞比例不高,巨核细胞15个/(2.2cm×2.0cm),伴细胞成熟障碍。细胞外铁(+++),细胞内铁0.94,环形铁粒幼细胞占有核红细胞0.24,溶血及凝血检查正常,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0.23,积分36分。胸部CT、腹部B超、癌胚抗原等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拟诊:①白血病复发早期;②继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对症治疗后出院,出院时血象:Hb70g/L,WBC5.2×109/L,BPC76×109/L。1998年5月1日因头昏、心慌、气短加重再次住院。查体:皮肤粘膜苍白,心率108次/min,心尖部闻及频发性早搏。血象:Hb27g/L,WBC6.1×109/L,BPC77×109/L,分类见幼稚粒细胞、幼稚红细胞,原始粒细胞0.01,有核红细胞0.01。骨髓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0.510,红系占0.385,粒/红=1.33,原始粒细胞0.035(占非红系0.057),早幼粒细胞0.055,部分幼稚粒细胞颗粒增多,可见PelgerHuёt核异常粒细胞、双核粒细胞,红系明显增生,双核和多核幼红细胞、核出芽、核碎裂、碳核样幼红细胞易见,原始红细胞0.025,幼稚淋巴细胞0.005,巨核细胞77个/(2.1cm×3.1cm),分类可见小圆核巨核细胞,分叶过多的巨核细胞伴血小板生成不良。细胞外铁(+++),细胞内铁0.85,其中环形铁粒幼细胞占有核红细胞0.16。诊断MDSRAEB,对症治疗好转出院。1998年9月11日因头昏、心慌、气短加重再次住院,各项检查符合MDSRAEB诊断。1998年10月5日因全身衰竭,肺部感染死亡。
收稿:1998-11-17 修回:1999-03-08
校对:王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