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感冒专题 > 诊断治疗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感冒变证常用治疗方法有哪些?

感冒变证常用治疗方法有哪些?

  感冒变证的常用治疗方法有清泄邪热法、通下祛实法、扶正通下法。

  (1)清泄邪热法 感冒以邪在肌表为主要病理改变,但若迁延失治,或治不得法,则邪气可由表传里,内及阳明,或深入营血。必须用辛凉药清泄热邪。因病有在气、在营血之分,故又有清气、清营、气营两清之别。

  ①辛寒清气:若邪气内传,热炽阳明,无形热邪充斥表里,呈现“表里俱热”,或因邪在三阳而以里热独重者,宜用辛寒清气之法,使充斥肌表之热得以透散,充里之热得以清泄。方用白虎汤(《伤寒论》)加减。若邪热未清,气液已伤者,宜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用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本方对外感热病余热未清,或暑病发热、气液损伤者,用之颇宜。

  ②苦寒清热:本法为清涤里热而设。病表证已解,里热炽盛,应用苦寒药物,直折其火。方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本方适用于火热偏盛而未致津伤者。

  ③清营泄热:适用于外感暑热或时行疫气,或风温热邪,邪气内陷营分,热盛扰乱神明,出现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谵语,舌绛脉数等症者。选用咸寒之品清心营,苦寒之品解热毒,轻清之品以透热,此即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如兼有表邪,还可参伍宣透表邪之品。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

  ④气血两清:适用于外感火热炽盛、气分血分热盛之气血两燔证,出现壮热口渴,烦躁谵语,头痛,或发斑,舌绛唇焦,脉沉数或浮大而数等症者。治疗当选甘苦咸寒之味,以苦寒清气泄热,甘寒清气保津,咸寒清营凉血,而达气血两清之目的。方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此方重用生石膏,对一切热毒火盛、气血两燔之疫毒重证,均可加减用之。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而见口渴、脉数、舌绛者,用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温病条辨》)。若温病神昏谵语发斑,可用化斑汤(《温病条辨》)。但后二方药力较逊,病情较重者,仍应选用前方。

  (2)通下祛实法 通下可以通腑泻热,泻热逐水,荡涤积滞,通瘀破结。当感冒呈现热与痰水互结胸膈,或邪热内郁阳明,或血蓄小肠等证时,就应取法通下祛实。

  ①泻热逐水:风寒外感,表邪内传,机体阳热偏盛,邪从热化,或表证误下,津伤邪陷,热与痰水结于胸膈,形成热实结胸,表现为胸胁、心下或心下至少腹满痛,按之硬,小有潮热,但头汗出,脉沉等等,治应泻热逐水以破坚结。《伤寒论》出示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两方,依证情轻重缓急而选用。大陷胸汤峻药汤服,汤以荡之;大陷胸丸峻药缓投,丸以缓之。

  ②通腑泻热:感受风热,肺卫不解,顺传胃肠与积滞相结,或外感风寒,表尽传里,热结阳明,而见阳明腑实之证者,急宜通腑泻热,使邪热积滞俱从下解。具体运用时,又须依邪结微甚而灵活掌握。如燥热结实,大便燥坚而痞满不甚者,宜泻热和胃,润燥软坚;如热结腑实,腹满便秘而燥坚不甚者,宜泻热通便,消滞除满;若痞满燥实坚数症俱备者,宜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仲景的三承气汤,为后辨证论治提供了有效方剂。当然,应用本法,必须注意表邪有无,如表邪未解,不可言下,误下必损伤脾胃,引邪内陷。只有当表邪已解,阳明成实,方可攻下祛邪。

  ③通秘导毒:风热外感,邪气内入,可内犯大肠而见身热、大便不通,盛于小肠、下注膀胱,可出现小便涓滴不畅、尿赤疼痛,形成阳明腑实与小肠热盛相兼之证。此时应通大肠之秘以去腑实,凉血清热以清小肠之火,当肠腑热结得通、膀胱蕴结转畅,则无二便秘赤之苦。此时因热邪内炽,分利之品不可多投,以防伤津耗液,宜选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

  ④宣上通下:感冒风热,肺热灼液为痰,痰热壅阻,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行,或因邪热入里,肠腑热结不通,致肺气郁,痰热内生,二者相互影响,终成肺热痰盛、肠腑热结之证,上见胸满痰喘,下见便秘潮热。此时治上则清宣肺热,治下则通降腑气,宣上通下,脏腑合治,方用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⑤和解通下:感受风寒,若邪郁化热而内传,干犯少阳累及阳明,或感受风火热毒,直犯少阳内侵阳明,均可致少阳失和、阳明里实之证。治少阳宜和解而不应下,但兼阳明里实又不得不下,法应和解通下并行,方用大柴胡汤(《伤寒论》)。

  ⑥导滞通便:暑热湿邪郁于气分,与积滞互相胶结胃肠,湿热阻遏致胃失和降而上逆,湿热蕴结肠腑则传导失司。此时邪滞肠道非通畅气机不能祛其邪,暑热湿邪内郁又非清化不能尽除,故宜苦降辛通,清热化湿,以导滞通便。又因湿热夹滞胶结胃肠,难于一下尽除,往往需要连续攻下,故所用之剂宜轻,即所谓“轻法频下”,以胃肠邪尽、湿热夹滞之证消失为度,方用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⑦通瘀破结:感冒风寒,表邪化热入里,与瘀血结于小肠,或感冒风热,热毒内陷血分,热搏血瘀,蓄于小肠,治当通瘀破结,以下瘀热。但血结有微甚,邪热有轻重,其具体应用又当随证而异。如血结较轻,热势不甚,少腹虽满不硬,且无大便下血如狂,可用攻瘀轻剂,或峻药丸服,仲景桃核承气汤或抵当丸可以选用;如瘀结较重,小腹硬,便血如狂,当用逐瘀峻剂,即仲景抵当汤;如邪热较重,口干舌绛者,当用逐瘀凉剂,清热祛瘀并用,可选《温病条辨》桃仁承气汤。

  (3)扶正通下法 感冒病中,若表邪内传里结成实而正气不足,或机体正虚,邪气内传停聚于里,均可导致正虚里实、虚实互见之证。里实当下,正气亏虚又不可不顾,因此治当扶正通下。

  ①润燥通便:感冒之后,表证虽解,但肺受燥热所伤,气机失于宣畅,输布失职,不但津液停聚为痰,且大肠失于濡润而传导失常,糟粕停聚于内,形成肺与大肠同病之证。治应宣肺化痰、润肠通便,方选《世医得效方》五仁丸加减。

  ②滋阴通下:感受温热燥邪,若燥热内结阳明,津伤肠燥,或因风热内传,胃热不解,下犯大肠,里热炽盛,阴液被灼,均可导致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呈现虚实夹杂之证。燥热内结当攻下泻实,津液受伤,又当滋阴润燥,治用滋阴通下法最宜,方用《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

  ③益气阴,通腑实:风热外受,病发感冒,若邪结阳明,当下失下,燥热损伤气阴,或气阴不足,邪热传里,燥热内结阳明,可以形成阳明热结而气阴不足之证。此时非下燥结不能去其实,非补气阴不能益其虚,治宜甘温益气,甘寒益阴,咸苦寒通其燥结,方用《温病条辨》新加黄龙汤。

  (4)养阴清热法: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或阴虚火旺,适用此法。方用《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5)益气生津法:外感热病,里热方盛,必伤元气,又损阴液,气阴既伤,治宜益气生津,以复耗损之气阴,方用《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外邪未尽者,则需加减用之。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补虚胜邪法适用于何种感冒?
焦点新闻
·得感冒可治皮肤癌
·感冒脐疗方
·六疗法治“心理感冒”
·睡眠可治疗感冒
·哮喘患者自诉诱发哮喘的感冒并非都是感冒
·天热更要留神中风、感冒
·慢性疲劳常被误为感冒
·亚健康与感冒有什么关系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